煤海山西:正在癒合的生態傷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2 14:3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暖熱華北一半的屋,點亮全國一半的燈。”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累計産煤140億噸,提供了全國1/4的煤炭。然而,山西為此也遭受了嚴重的“生態創傷”:採空區和水土流失面積分別佔到全省國土面積的1/8和69%,2005年全省11個省轄市環境空氣質量沒有一個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母親河”汾河一度斷流十幾年……面對生態困境,山西不斷加快轉型發展步伐,關停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加大環境治理保護力度。自2011年起,山西在全國率先完成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併重組,整合關停所有“小煤窯”。煤礦在建設和生産過程中對採空區、沉陷區進行充填、復墾,對煤矸石、礦井水、瓦斯實施綜合利用,實現全過程“綠色”開採和生産。同時,山西還利用數百億元的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對太原西山地區、重點礦區等生態脆弱地區進行了重點修復,昔日煤塵飛揚、污水橫流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4月22日是第45個世界地球日,在“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空間”的呼籲下,記者重返山西環境重災區,用鏡頭見證這些年來山西由“黑”變“綠”,逐漸癒合生態傷痕的過程。

拼版照片:山西臨汾市的一處土煉焦爐正在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上圖,2000年5月攝)。新華社發(高家榮  攝)

在山西臨汾市,山西焦化集團公司的工人在大型焦爐前作業(下圖,2012年11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拼版照片:山西省孝義市梧桐鎮一處焦化企業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上圖,1996年10月攝)。新華社發(高家榮攝)

山西省孝義市梧桐鎮循環經濟園區一角(下圖,2014年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拼版照片:山西省孝義市因煤炭開採而受損的窯洞(上圖,2012年3月25日攝);孝義市採空區移民搬遷小區外景(下圖,2014年2月11日攝)。孝義市被譽為山西的“魯爾”,最多的時候全市有大大小小300多座煤礦,煤炭産業在支撐孝義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生態問題。近年來,當地政府積極探索採煤塌陷村搬遷治理,隨著治理工作逐步展開,越來越多的採空區村民正告別住危房的日子,開始新生活。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拼版照片:在山西省太原市,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流入汾河(上圖,2006年5月攝)。新華社發(高家榮攝)

太原市民在汾河河畔鍛鍊(下圖,2014年4月20日攝)。經過治理後,汾河太原段已經形成一條長6公里的綠色生態長廊。新華社記者燕雁攝

拼版照片: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煤礦礦區(上圖,2012年7月11日攝);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煤礦正在進行綠化復墾的礦區(下圖,2014年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范敏達  攝

拼版照片:山西省文水縣開柵鎮的一處鐵廠煙塵漫天(上圖,1999年10月攝)。新華社發(高家榮攝)

山西省文水縣開柵鎮一家被關停的鐵廠(下圖,2014年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