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創造新型城鎮化的“延安模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2 16:4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西安4月22日電(新華社記者劉書云、姜辰蓉)一座座充滿歷史文化內涵的小縣城點綴在黃土高原腹地,一個個定位明確的小城鎮在黃土溝壑中星羅棋佈。通過打破體制機制束縛和城鄉行政區劃,延安創造出新型城鎮化的“延安模式”。

    創新城鎮化投融資渠道 撬動各類資金300多億元

    2010年7月,陜西省將延安確定為率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試點市。2010年以來,按照區域規劃理念和要求,延安編制了《統籌城鄉發展總體規劃》,致力於構築“1市12城33個重點鎮100個新型農村社區”的新型四級城鎮體系。

    延安市政府提供的數據表明,市財政每年對省市級重點鎮補助1000萬元,對新型農村社區每年補助100萬元,採取項目捆綁、企地共建等融資方式,近三年來,撬動整合各類資金300多億元,集中投向四級城鎮體系建設,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應。延安市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45%提高到2013年底的54.4%。

    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是陜西省重點示範鎮。記者在這裡看到,統一規劃的新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公租房、移民安居房等保障性住房已經建設完成,周邊不僅配有大型超市、幼兒園等,中心地帶還建有休閒廣場。

    “我們這個新區,電線、管網全部入地,在地面上看不到‘蜘蛛網’。同時,配有5條道路,新開通兩條公交線。新區內實施氣化工程,居民取暖、做飯將用上天然氣。”河莊坪鎮黨委書記張修謙説,“我們鎮距延安中心城區只有8公里,距安塞縣38公里,包茂高速和206省道穿境而過。這是我們的區位優勢。利用這一優勢,我們要通過打造萬畝山地蘋果、設施農業、物流中心、休閒農業示範區,帶動群眾就業、致富。預計這些産業運轉後,河莊坪鎮農業人口人均收入將翻一番,達到1.5萬元以上。”

    在延安市,12個縣城共同實施擴容改造,啟動市政項目700多個。縣城承載力顯著增強,承載了縣域近一半人口。同時,延安規劃實施了一批覆蓋農村、連接外部的公路、鐵路交通網絡,40%的鄉鎮實現了電氣化。

    創新扶貧開發新思路 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

    記者從延安市財政局了解到,近年來,延安每年都將新增財力的80%用於民生,把過去向分散居住的農民提供公共服務,轉變為把農民集中到具有公共服務的城鎮和社區。農民可就近辦理低保、養老保險、合作醫療等事項,就近享受公共服務均等化成果。

    總人口260萬人口的延安市還有在冊貧困人口44.75萬人。這些低收入人口集中分佈在白于山區、黃河沿岸、洛河峽谷地帶,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公共服務薄弱。如何改變這部分人的生産生活條件,是城鄉一體化中的一大難題。為破解這一問題,延安將重點鎮和新型社區建設與低收入村扶貧開發結合起來,實施移民搬遷。延安全市計劃5年搬遷3.5萬戶、14萬人,全部向縣城、重點鎮安置,讓貧困群眾也能享受改革開放成果。

    在吳起縣鐵邊城鎮,45歲的居民王百彥夫妻每天步行10分鐘,從移民小區到鎮上的標準化養豬示範場打工。王百彥的父親在小區裏開了一家診所,一家人不僅住上了新房,還買了輛小轎車。“過去我們住在山裏,交通非常不便,出門趕集需要走三四個小時的路。家裏的地全部退耕了,我們2011年搬到鎮上居住。現在比過去方便多了,掙錢的機會也多了。我一個人每年打工的收入就有4萬多元。”王百彥説。

    記者採訪了解到,吳起縣還實施了全免費、全覆蓋的“人人技能工程”,對45歲以下的城鄉青壯年勞動力和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進行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這一舉措為退耕後、移民後的農民就業、外出打工奠定了技能基礎。中午時分,50歲的農民王明陽在自己承包的大棚裏查看剛剛嫁接的黃瓜苗。“這些大棚都是鎮裏建成免費給我們使用,我和村裏人合夥包了10個棚,每個人每年能有好幾萬元收入。以後技術成熟了,預計收入會更多。”王明陽説。

    打破舊有體制機制束縛 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延安市打破了城鄉行政區劃、戶籍管理、行政審批等長期制約延安發展的條條框框,制定出臺《關於簡化重點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項目審批的意見》《關於積極推進農村居民進城落戶的實施辦法》等政策措施,打破了體制機制的束縛,構建了助推延安城鄉一體化的政策框架體系。

    延安還在陜西率先實行城鄉無差別化戶籍管理制度,率先實現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一體化,建立完善了老人、殘疾人、孤兒生活補貼制度。全面啟動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成為全國首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覆蓋地級市;實現了基層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市級統一配送和零差率銷售,藥價較配送前下降了30%。

    去年暴雨災情發生後,延安還把災後重建與統籌城鄉、推進城鎮化相結合,按照新建住房“告別窯洞、告別高邊坡地帶、告別窄溝陡坡地帶、告別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地帶”的要求,鼓勵群眾進城進鎮進社區購房建房。其中,60%的受災群眾選擇在城鎮地區重建住房。通過災後重建,有188個自然村撤並,騰出宅基地轉換為可復墾耕地近2萬畝。

責任編輯: 楊雲安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