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關鍵是穩投資 落實投資自主權需要簡政放權破除壟斷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記者江國成)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向社會資本開放。這些舉措有怎樣的意義?如何理解這樣的決定?怎樣才能落實這些舉措?記者採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 穩增長的關鍵仍然是穩投資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一季度GDP增長率為7.4%,雖然仍在合理增長區間以內,但是未來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難度加大。”徐洪才説。 他認為一季度經濟下行主要來自投資增速下降過快,尤其是房地産投資增速下滑過快,1-2月份房地産投資同比增長19.3%,1-3月份同比增長16.8%,3月份環比下降了2.5個百分點。 他説,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在居民收入沒有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是難以在短期內有較大幅度提升的;出口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尤其在全球經濟復蘇基礎不穩、中國勞動密集型産品優勢減弱情況下,出口很難給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力。因此,“穩增長”的關鍵仍然是“穩投資”。 “穩投資”不能簡單理解為“增加投資” 徐洪才表示,“穩投資”不能簡單理解為“增加投資”,而是通過增加對某些領域投資,來優化投資結構,進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新增投資重點應向‘公共性’‘民生性’和‘戰略性’領域傾斜,鼓勵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真正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他説。 在談到向社會資本開放基礎設施建設時,他説,各地要增加城鎮污水管網、城際路網、通訊網絡的投資,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提高最低社會保障標準、增加退休人員養老金和最低工資水平、增加醫療教育投入。這類投資不僅有利於改善民生,也為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他認為社會資本在選擇投資領域時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戰略,“應增加影響我國未來搶佔全球競爭新制高點的戰略性投資,比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大海洋戰略開發,推進長江上遊流域整體開發,重構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等”。 簡政放權 破除壟斷 在談到國務院要求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問題時,徐洪才説,在新的形勢下,不能再走政府主導投資的老路,這容易加劇産能過剩和導致經濟結構扭曲。“要激發市場投資活力。政策著力點是繼續簡政放權,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直接干預,讓企業選擇投資和産業發展方向,盤活民間資本存量,激發市場活力。” 為此,他建議逐步放開在能源、金融、鐵路、郵政、電信等壟斷行業民間投資,倒逼壟斷行業加快改革步伐;繼續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和試點領域,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高各類産品環保標準,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環保産業,實現環境治理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實體經濟而非進入投機炒作領域等,防止房産、股市、匯市、期貨等資産泡沫;鼓勵企業將資金投向研發設計、提高勞動生産效率,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在他看來,目前我國仍存在對微觀經濟活動行政干預過多的情況,很多投資項目上馬仍需政府審批,限制了企業自主投資決策,企業是“戴著鐐銬跳舞”,難以釋放市場活力。 他認為,經濟體制改革關鍵是要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這就需要將投資自主權還給企業,促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和自主決策的市場主體,政府要當好引導和服務的角色。要改革投資前置審批為事後監管,逐步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方式,加強對企業投資的監管。 他建議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打破行政壟斷和行業壟斷,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一些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由於投資週期長、回報率低,要創造一個能夠吸引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積極參與投資的良好環境,要建立一個政府與其他參與者合理分擔風險和共享收益的機制,否則,難以保證這些需要增加投資領域的資金到位。 “鼓勵外資介入不僅能夠帶來資金,還能帶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而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到海外投資並購、開拓市場,有利於減輕目前國內産能過剩壓力,也能帶動商品出口和勞務輸出,進而促進國內經濟增長。”他説。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