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以就業為導向打造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升級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8 17:4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西寧4月28日電(記者 龐書緯)青海省按照“招生跟著就業走,辦學跟著市場走”的思路,積極推進全省高等教育佈局和專業結構調整,以促進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就業為導向,“倒逼”高校改革。僅2013年,青海省共減招、限招、隔年招、停招150個就業率偏低的專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8%……

    招生跟著就業走

    青海省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是我國除西藏之外面積最大的藏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近一半。由於自然環境惡劣,歷史“欠賬”太多等原因,青海高等教育發展整體滯後,目前省內僅有青海大學、青海師範大學、青海民族大學三所高校。除師資差距外,專業結構不合理、“長線專業”過多、理工科應用型專業薄弱等問題,更是青海高等教育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短板”。

    2010年開始,青海省陸續提出“招生跟著就業走,辦學跟著市場走”“辦學圍繞社會需求轉,教師圍繞學生成才轉”等要求,積極適應省內外産業結構調整形勢,對高校專業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

    青海省教育主管部門除對就業率持續偏低的專業實行減招、限招、隔年招、停招等措施外,青海高校還著力加強理工類應用型專業建設,對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冶金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就業前景較好的專業實行增招擴招。

    統計顯示,從2010年到2013年,青海省登記高校畢業生43136人,其中37460人實現就業,平均就業率近87%。

    “因校制宜”抓就業

    據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趙海平介紹,在青海高校畢業生中,少數民族約佔42%。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是就業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作為青海成立最早的高校,青海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學生和貧困學生多,‘長線專業’的比例高,在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專業調整必須‘因校制宜’。”青海民族大學招生與就業工作部主任董佔明説。

    22歲的藏族大四女生南卡措,就讀于該校外國語學院2010年剛剛開設的“藏、漢、英三語特色班”,如今她已經通過了英語四級、六級考試,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藏、漢、英三語的讀寫和翻譯。

    “我覺得所謂‘史上更難就業季’對我的影響好像不明顯,現在已經有三四家用人單位有意讓我去工作。”南卡措説。

    據董佔明介紹,除專業結構調整外,青海民族大學從2010年開始實行“大類招生”,將學科分為經濟學、公共管理等幾大類,前兩年基礎課“打通”,大三時再讓學生根據自身職業規劃選擇專業。

    “‘大類招生’讓學生培養模式更加科學,學校生源質量也隨之提高。2013年,我們學校第一志願率達到90%以上,志願率幾乎達到100%。”董佔明説。

    青海師範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謝錕告訴記者,從2011年起,學校與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合作,對畢業生就業質量、就業體驗等進行追蹤調查,並據此對現有60多個專業進行“就業前景分類”。

    “這樣可以減小因相關老師個人經驗局限而在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偏差,同時降低專業結構調整中可能存在的盲目性。”謝錕説。

     動態調整機制正在建立

    2013年底,青海省人民政府印發《2013-2015年青海省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佈局及學科專業結構調整規劃》,提出到2015年,青海省將初步建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基本形成與經濟結構、産業結構和人才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和人才培養結構。

    “社會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專業結構調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在科學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動態調整。”董佔明説。

    根據《規劃》,到2015年,青海省三所高校還將減招、限招、隔年招、停招70多個專業,同時新增14個專業,擴招28個專業。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認為,作為青海省唯一的“211工程”大學,青海大學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可以進一步加大,從而集中力量打造高原醫學、鹽湖化工、高原農學等一批“拳頭專業”。

    《規劃》還對青海三所高校提出了各自定位:青海大學為教學研究型綜合大學,青海師範大學為應用型綜合大學,青海民族大學則為綜合型民族大學。

    相關專家普遍認為,上述改革,可以更好地解決目前高校存在的“趨同性”問題,讓高校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

    “應用型大學是未來青海省乃至全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之一,但應用型大學究竟怎樣辦,怎樣辦出民族地區特色,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謝錕説。

責任編輯: 王欣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