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4月29日電(記者 張新新 張文靜)在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李家店鄉祁咀村村委會,村民祁尚川在簽訂完《2015年旱作農業項目(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面積協議書》後,將協議交到了駐村幹部祁宏林手中。 “簽訂協議後,政府會派人直接把地膜送到家門口。不用再自己折騰進城買了,而且價格便宜近一半。”祁尚川説。 祁尚川所在的通渭縣地處甘肅東南部的黃土區,乾旱缺水,年降水量不到400毫米,覆膜播種成為村民增産增收的首要方式。“糧食增産全靠覆膜技術。自從有了這個技術,現在一畝地能增産1000多斤。”祁尚川説,但一直以來,由於當地深處大山,交通不便,農民購買地膜很費勁,“以前得去30公里開外的縣城買,成本很高。” 祁尚川的煩惱也是很多群眾的心頭難事。不僅是購買地膜,在辦理證件、申請惠農政策等方面,一些上了年齡、不識字的群眾提起來便一頭霧水,“平常不看報不看電視,國家的一些好政策,我們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知道咋辦。”村民李調鳳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在農村地區,存在個別鄉鎮村幹部工作方式簡單粗暴,服務群眾意識不強的問題。群眾一旦有急事需要鄉鎮村幹部幫助解決,只能上村幹部家或者電話聯絡鄉鎮村幹部,有時跑三五趟也找不到人,打兩三個電話等不住人,有時還會遭遇“沒拿村委會公章、政策不懂説不清辦不了、村幹部有‘官架子’”等問題。 為了方便群眾辦事、將便民服務送入尋常百姓家,2014年起,通渭在全縣範圍開展鄉(鎮)村幹部輪流駐村坐班制,要求每個工作日,各村必須確定1至2名鄉鎮駐村幹部和一名村幹部在村委會輪流坐班,為村民提供政策諮詢服務、代辦各類審批事項、集中發放農用物資等。 “鄉鎮幹部了解國家政策,能提供很多惠民信息,加上村幹部對村情民意瞭如指掌,共同坐班能更人性化地解決群眾困難。”李家店鄉黨委書記田耀宏説。 便民服務讓村民李調鳳感受頗深,“以前辦低保要到鄉里跑幾趟,現在把證件打包給駐村幹部代辦就行了。自己不用操心,方便多了。” 截至目前,通渭全縣18個鄉鎮332個村全部落實了坐班制度,幫助群眾辦理事項841項,解決群眾反映問題353個。“我們就是要使群眾話有地方説,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零距離服務群眾。”通渭縣委書記令續鵬説。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