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怡人、水興惠民——蘇州水生態文明建設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03 16:3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蘇州5月3日電(記者 于文靜)“下亭臺花霧裏,往來舟楫水雲中。”悠長的水鄉文化,離不開獨特的蘇州水。水域面積佔全市42.5%,大小湖泊384個,各級河道2萬多條……水,是蘇州的靈魂。

曾幾何時,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水鄉遭遇發展陣痛,水污染步步緊逼,尤其是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敲響了生態警鐘。近年來,蘇州大力建設水生態文明,著力探索人與水和諧發展的新路。

水質達標:從15.4%到65%

粉墻黛瓦,水巷幽深。在蘇州平江歷史老街,河水靜靜流淌,岸邊琴館古琴聲悠然。

“以前這河又黑又臭,蚊子多,這幾年治理後,水清了,環境好了,大家都願意在河邊走走、聊聊天。”在平江路居住了30多年的朱紅梅對記者説。

據蘇州市水利局副局長夏堅介紹,通過排幹河水、逐個排查排污口,清淤,為居民和商鋪安裝排污設施等,平江河治理效果明顯。近三年來,蘇州累計治理了489條黑臭河道。

流水不腐。為改善整個城區水質,蘇州實施“活水工程”。2013年9月底,閶門堰、婁門堰等建成,通過水位差形成全城自流活水,每天換水一次。經檢測,COD、氨氮等河道水質指標明顯改善。

城區水環境改善了,農村污水亂排問題凸顯。為此,蘇州大力實施工業廢水處理達標排放和生活污水處理,改造印染等企業污水處理設施,鋪設污水管網,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開展河道疏浚清淤和整治,並通過污染企業搬遷,生態養殖等措施,解決點源、面源污染。

在昆山市同心河、姜杭村,常熟市古裏鎮蘇家尖村等地,記者看到,整治後的河水清澈見底,水生植物隨波搖曳,小橋流水風光旖旎,垂釣人怡然自得。

“通過多年整治,蘇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從2007年的15.4%提高到2013年的65%。”蘇州市水利局局長戴錦明説,水利、環保等多部門合作機制基本形成。

東太湖:從日趨消亡到碧波重現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約有三分之二的面積在蘇州境內。早春四月,東太湖碧波浩渺。然而,就在幾年前,由於過度養殖、圍墾等,東太湖行洪、供水能力減弱,富營養化、沼澤化問題嚴重,日益走向消亡。

“180平方公里的水面積,圍墾達55平方公里,圍網養殖面積120平方公里,湖泊每年淤掉1公分,很多地方只有不到1米深。”東太湖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育新説。

對此,蘇州投入約50億元開展東太湖治理,實施退墾還湖、行洪供水通道疏浚、生態清淤及生態修復等。一期工程基本完工,退墾約2.8萬畝,涉及搬遷人口約2500人、種植養殖從業人員4100多人。經評估,湖體污染負荷顯著削減,水質提升,防洪能力提高。

水生態逐步改善,供水安全同樣不容輕視。記者在蘇州了解到,當地通過水源地綜合整治、加快備用和應急水源建設、實施供水設施工藝改造、各供水分區清水互通等措施,確保城鄉飲用水安全,自來水普及率、出廠水質合格率均達100%。

人水和諧:在節水、護水中謀求發展

農業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主因之一。有50多年蔬菜種植歷史的常熟市董浜鎮,如今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7萬畝,通過噴灌、滴灌,畝均節水50%至70%,節肥20%,農業抗災能力明顯提高,畝均增收千元以上。

“很多人對豐水地區搞節水不理解,其實節水就是減排。”夏堅説,近年來蘇州將水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工作始終,依據水環境容量謀求發展,著力將污染排放控制在環境可容納的範圍之內。

“以前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熱火朝天搞鄉鎮經濟,幹部腦子裏都是工業,現在基於考核指揮棒的調整、環境倒逼的壓力,大家把水作為發展的立足點,利用淘汰落後産能和産業轉型升級的機會,推動蘇南經濟第三次跨越。”常熟市古裏鎮鎮長遊立志説。

水利部水資源司副司長陳明指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水的關係,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實施水生態綜合治理等措施,完善水生態保護格局,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在採訪中,蘇州的一些基層幹部和專家告訴記者,水環境、水生態問題由來已久、積重難返,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區,污染排放強度依然很大;短期內需要大量投入,基層面臨資金壓力;農村污染因素複雜,缺乏適宜、經濟、可持續的設備和解決方案。此外,人們的節水治污意識尚待加強。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從低到高,循環往復。”戴錦明説,今後蘇州將進一步完善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管理、水經濟發展、水安全保障和水文化培育體系建設,著力實現水清可漁、水美怡人、水興惠民。

責任編輯: 向思敏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