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李克強總理在世界經濟論壇非洲峰會致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10 00:2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以真誠、互利合作助力非洲包容性增長”
——專家解讀李克強總理在世界經濟論壇非洲峰會致辭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 白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地時間8日出席了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的第24屆世界經濟論壇非洲峰會並致辭。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出席這一峰會。專家表示,這體現了中國對非洲發展的信心和支持,表明中國將繼續通過真誠開放、互利互惠合作,幫助非洲實現包容性增長,為雙方各自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非發展基金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施勇傑表示,如果説李克強總理5日在非盟總部演講時提出中國對非援助“461”中非合作框架是對雙方合作遠景作出了戰略規劃,那麼在世界經濟論壇非洲峰會上的致辭則是這一規劃在經濟層面的細化和延伸。

    李克強在致辭中提出,實現包容性增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應先行。中方願與非方合作建設非洲高速鐵路網絡、高速公路網絡和區域航空網絡“三大網絡”。

    施勇傑表示,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是中非合作的要務。非洲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就是基礎設施薄弱。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可為非洲經濟騰飛奠定基礎。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李智彪説,非洲大陸發展十分不平衡,儘管過去幾年經濟一直保持較快增長,但受制于交通運輸、物流體系的落後,非洲各國之間內部貿易非常缺乏,一體化進程進展困難。非洲也十分期待提升基礎設施檔次,促進內部互聯互通。

    專家表示,中國幫助非洲打造“三大網絡”將帶來大量技術轉移、資金投入,給東道國創造大量稅收以及更多就業崗位,更重要的是幫助其自身實現産業和技術體系完善。

    2013年中非貿易額達2102億美元,為1960年的2000多倍。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對非投資存量超過250億美元,超過2500家中國在非企業為當地創造了10多萬個就業崗位。非洲則成為中國重要的進口來源地、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場和第四大投資目的地。

    在助力非洲的同時,中方也將從雙方互惠互利的合作中獲益良多。專家表示,中非合作有利於中國産品、技術、人才等進一步融入全球市場,實現國際化。

    李克強在此次非洲之行中提出要力爭到2020年實現中非貿易規模達到4000億美元左右,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向1000億美元邁進。

    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説,中非貿易規模達到4000億美元意味著中國的非洲市場將增加一倍,將帶來産品大量輸出、設備大量出口,有助於擴大中國産品的市場佔有率。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從現在的250億美元增加到1000億美元,意味著在非中國企業有望增至5000家,也可實現工業、裝備大規模轉移,契合我國國內的産業升級。

    對於李克強在致辭中説中非互利合作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包容性增長,專家認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多的大陸,中非之間合作對世界經濟平衡發展有極大促進作用。

    劉鴻武説,中非合作是一個開放、多元、非排他性的體系,是包容性增長的典範。雙方通過真誠開放、互利互惠的合作使佔全世界總人口近三分之一的民眾真正從經濟增長中受益,實現生活改善。

    在致辭中,李克強還強調中國對非合作要本著“非洲需要、非洲同意、非洲參與”的原則,並重申,中國所有援助都堅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干涉非洲國家內政,不提強人所難的要求。

    劉鴻武説,這體現中國在與非洲合作上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50年前,周恩來總理首次訪非就提出了這些原則,半個世紀過去了,中國對非合作的原則沒有變。同時,我們也在根據時代發展進行創新。

    李智彪説,強調“非洲參與”説明了對非洲自主權的尊重,現在一些西方國家特別希望在非洲事務上與中國合作,我們必須要讓非洲直接參與,將非洲納入合作,尊重非洲的自主權。

    對於致辭中提出要讓經貿、人文兩個“輪子”一起驅動,專家表示,隨著中非交往深入,雙方之間的摩擦不可避免,人文交流可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化解衝突矛盾。

    施勇傑表示,去年習近平主席訪非曾提出中非關係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人文交流的“軟”助力。李克強總理此番表態“進一步闡明中方願以經貿、人文交流雙引擎推動中非合作發展、打造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

責任編輯: 王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