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部長:開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境界的重大方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15 10:37 來源: 環境保護部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開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境界的重大方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

周生賢

    習近平同志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作了系統闡述,鮮明提出“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這一重要論斷體現了新時期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資源環境問題説到底是自然生態系統問題。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就是充分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給自然生態以必要的人文關懷和時間空間,使自然生産力逐步得以恢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現實必然性

    休養生息是謀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策略,是中華傳統治國理政智慧的重要體現。讓一些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泊、海洋、濕地、森林、草原和耕地等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具有重要意義。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立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寬廣視野、對生態文明建設方法論的重大豐富拓展。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同志強調,這項工程極為宏大,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我們黨治國理政、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現實課題,就是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提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重大的理念創新和戰略抉擇,極大豐富並拓展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方式和策略,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開闢了廣闊空間。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摒棄“先污染後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的內在要求。習近平同志強調,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用生態文明的理念來看環境問題,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問題。要從宏觀戰略層面切入,搞好頂層設計,從生産、流通、分配、消費的再生産全過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形成激勵與約束並舉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加強環境保護有兩條教訓值得記取:一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曾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在我國走不通,也走不起;二是我國一些地方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付出了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需要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創新思路和方法,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其中應有之義。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著力解決突出環境污染問題的關鍵舉措。習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以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導向,從單純防治一次污染物向既防治一次污染物又防治二次污染物轉變,從單獨控制個別污染物向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轉變。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在更高層次上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使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有機融合、統籌實施,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增強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現實抉擇。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要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大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良好湖泊保護,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等一系列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政策舉措,為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吸納中華傳統生態智慧、借鑒國內外環境治理經驗教訓的理性認識。中華文明傳承5000多年,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我國古代對魚鱉類捕撈、材木葦蒲採伐等活動實行嚴格季節限制,對“犯禁者執而誅罰之”(《周禮》)。《淮南子》中有“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的警示。漢初採取寬刑薄賦、軍功授田、奴婢復民、逃者歸産等措施,大大恢復了國家實力,為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奠定了重要基礎。唐代貞觀時期倡導節儉,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輕徭薄賦,出現牛馬布野、谷價低廉、路不拾遺、社會昇平的昌盛景象。由經濟社會的“休養生息”到自然生態的“休養生息”,是對“休養生息”理念策略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行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以及休漁禁漁、林木限伐等政策措施,收到很好效果。國外也有類似做法。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具有豐厚的歷史淵源,是我們黨在新的起點上對人類生態智慧的系統借鑒和提升,必將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豐富內涵和基本途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環境問題具有明顯的集中性、結構性、複雜性,只能走一條新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不是消極怠工、被動等待,不是不要發展、無所作為,而是一個積極主動進取,察勢、蓄勢、揚勢的過程,是一個創造發展條件、積聚發展力量,把再造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從現階段來説,就是要讓生態系統得以恢復,由失衡走向平衡,“治病祛疾”,進入良性循環;從長遠來講,就是增強耕地、江河湖泊、濕地、森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和自我循環能力,“強身健體”,提高生態服務功能。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核心是“生息”,基本要求是“休”和“養”,停止過度開發和破壞活動,主動保育,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在策略實施上,以自然恢復為主推進重點突破。自然環境具有自我恢復、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自我發展的自組織功能,在人類減少污染和損害的情況下,自然生態系統可以恢復自身強大功能,走向生態平衡。為此,應以自然恢復為主,加快對生態環境問題凸顯的流域區域等重要生態系統實行休養生息。這些重點區域主要包括耕地以及退化的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不堪污染重負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威脅的飲用水水源地等。

    在生産力佈局上,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底線確定發展方式和規模。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經濟發展速度越快,污染物排放量越大。對已經不堪重負的生態系統,必須擯棄揚湯止沸的老方,施以釜底抽薪的猛藥,實行強制性保護。特別是對污染物排放超過環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濕地,要對經濟佈局進行戰略性調整,下決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産業,在某些特定區域實現部分産品或者行業的整體性退出,減輕生態環境壓力,加大治理和生態修復力度,恢復生態系統的生機和活力。

    在方式方法上,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態方法以及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統籌考慮生産、生活和資源環境需求,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態措施,促進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強化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意志,對有關法律法規進行生態化改造,修訂和實施《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切實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問題,提高生態環境執法的剛性和權威。完善有利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經濟政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需要著重把握的幾個問題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需要以習近平同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為指針,強化黨的領導、國家意志和全民行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逐步恢復我國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江河安瀾的自然風貌。

    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要用新的理念深化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用新的視野把握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機遇,用新的實踐推動環境保護事業取得更大成效,用新的體制保障環境保護事業持續推進,用新的思路指導當前、謀劃未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在保護生態環境中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用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高水平的經濟社會發展。

    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嚴格的污染防治監管體制、生態保護監管體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制、環境影響評價體制、環境執法體制、環境監測預警體制。尤其要建立和完善嚴格的污染防治監管體制,對所有污染物,以及點源(礦山等)、面源(農業等)、固定源(工廠等)、移動源(車、船、飛機等)等所有污染源和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大氣、土壤等所有污染介質的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管,實現環境污染的全防全控。同時,建立和完善嚴格的生態保護監管體制,對草原、森林、濕地、海洋、河流等所有自然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外來物種、遺傳資源等生物多樣性,以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所有保護區域進行整合,實施科學有效監管。

    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紅線觀念一定要牢固樹立起來,劃定後全黨全國就要一體遵行,決不能逾越。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遵循生態保護紅線由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和資源利用紅線構成的基本思路,研究編制關於構建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的指導意見,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抓緊推進試點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編制。研究提出城市之間最小生態安全距離,減少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豐富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一定意義上説,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應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産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區之間、生態受益與生態保護地區之間實行橫向生態補償。

    建立並嚴格執行終身責任追究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並嚴格實施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包括編制區域和地區自然資産負債表、實施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後評估制度、建立健全領導幹部生態環境保護審計制度,營造不能、不敢盲目決策的制度環境。強化污染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對排放污染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讓違法者付出沉痛代價。  

責任編輯: 田彬蔚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