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雙降”:穩外貿“國16條”力促外貿平穩增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15 20:2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 雷敏 高敬)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部署激發市場活力、提振外貿企業信心、促進進出口平穩增長。該文件被市場稱為穩外貿“國16條”。

    今年以來,受外部需求不穩、國內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我國對外貿易下行壓力較大,3月份進出口出現了“雙降”,4月份這一態勢仍然延續,實現全年預期增長目標難度不小。

    “外向型經濟對於吸納就業非常重要。如果外貿增速過緩,可能會影響就業,進而影響到社會穩定和民生改善。因此,從就業角度看,當前需要穩定外貿增長。”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説。

    業內人士認為,去年同期我國進出口尤其對港貿易大幅增長,墊高了對比基數,是導致今年數據表現不佳的重要原因。儘管如此,在近期美國等主要市場的經濟指標改善的背景下,即使剔除基數因素,外貿進出口的低速增長也與人們的預期有一定落差。這其中既有外部需求不穩定的原因,也與我國傳統競爭力削弱有關。

    “國家出臺這個文件,既著眼于當前的外貿穩增長,又重視長期的外貿持續健康發展,希望從優化外貿結構入手,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李健説。

    專家指出,我國傳統的依靠低成本優勢的外貿發展之路已經越走越窄。現在宏觀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農民工結構性短缺、人工成本不斷攀升等,有些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産品,正在向周邊國家、中西部地區轉移,傳統的競爭優勢正在弱化。因此,要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著重發展高附加值産品,包括服務貿易等。

    為直面上述挑戰,《意見》把“著力優化外貿結構”放在首要位置,提出進一步加強進口,保持貨物貿易穩定增長,支持服務貿易發展,發揮“走出去”的貿易促進作用。

    無論是穩增長,還是調結構,外貿的發展都離不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意見》提出,進一步完善外貿環境。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規範進出口經營秩序、加強貿易摩擦應對。

    記者了解到,海關等部門正在不斷推行各種貿易便利化措施,包括全面深化區域通關改革、加大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力度、優化監管查驗工作機制等。但與新加坡等發達國家比,我國在通關效率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海關總署已明確,自7月1日起啟動京津冀通關一體化改革,並將視試點情況推廣至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聯絡密切的地區。

    隨著中國躍居全球第一貿易大國,貿易摩擦量也只增不減。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18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8年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國。

    李健指出,貿易摩擦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出口國的伴生現象,有一定的必然性、長期性和複雜性,難以在短期內根本扭轉。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應協調作戰,共同應對這一挑戰。

    當前很多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著資金難題,甚至出現“即使有訂單,但因為資金問題也難以放手接單”的狀況。

    專家表示,《意見》提出改善融資服務、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和完善出口退稅等措施,是對外貿企業面臨的切實困難“對症下藥”,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及時雨”。

    進出口形勢與人民幣匯率波動情況密切相關。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較為明顯。廣東一家外貿公司負責人表示:過去人民幣升值對企業雖然造成很大成本壓力,但走勢很明朗,應對也相對簡單。但如今匯率向上升值和向下貶值的空間都很大,這無疑加大了企業決策的難度。

    《意見》提出,進一步發揮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商務部此前發佈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4年春季)》中提出,外貿企業要積極適應,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擴大進出口貿易人民幣使用,合理運用匯率避險工具,提高對匯率風險的承受和規避能力。有關金融機構也應開發更多適合進出口企業需求、定價合理的匯率避險工具,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意見》的出臺和落實,對外貿穩增長是一劑強心針。全年外貿增長7.5%的目標,經過努力還是有希望實現的。”李健説。

責任編輯: 郭慕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