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市人武部:始終按老百姓心中的樣子幹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17 10:2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南昌5月17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大偉、王玉山

2013年12月16日,革命老區江西省井岡山市最後一條“通鄉公路”建成通車。這條經井岡山市人武部多方協調和參建,投資500萬元、全長12.5公里的坳裏鄉公路,作為當年的“為民工程”寫入井岡山地方史志。這也是20年來,井岡山市人武部根植老區、奉獻老區,書寫的第137個愛民新篇被載入《井岡山市誌》。

多年來,井岡山市人武部始終按照老區人民心目中子弟兵的樣子幹為民事、謀百姓福,僅最近10年,他們就幫扶12個貧困村走出貧窮,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示範村。老區群眾親切地稱他們是永遠不走的“紅軍工作隊”。

始終把老區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上

由於地理條件和歷史等原因,井岡山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目前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國家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縣。

廈坪鎮菖蒲村位於井岡山北大門,6年前還是一個豬牛不入圈、垃圾屋前倒、污水滿地流的“臟亂差”村落。2008年,人武部組織幹部職工和民兵骨幹30余次進駐村裏,幫助制定“三清三改”“五通一氣”建設規劃,硬化路面,整修排污水渠,發展“農家樂”……當年,菖蒲村一躍成為江西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全省“最具魅力的村莊”。

馬源村是革命先烈袁文才的家鄉,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2009年4月,人武部將113戶村民組織起來創辦農業種植實體,引進新型蓮藕品種“太空蓮”,利用“青年民兵之家”開辦種植夜校,聘請農林專家傳授種植技術。如今,僅“太空蓮”一項産業,馬源村每戶年均增收3000多元。今年94歲的袁文才大女兒袁華青老人説:“這都是托了解放軍的福、托了共産黨的福!”

2013年,在南京軍區倡導下,人武部與經濟發達的上海長寧區、江蘇海門市、浙江紹興市柯橋區、安徽巢湖市、福建福清市、江西貴溪市等6市(區)人武部,攜手開展“聯學創新理論、聯創先進組織、聯建文明鄉村”活動——由井岡山市人武部牽頭,6個兄弟人武部協調當地政府對口支援井岡山市6個貧困鄉鎮。目前,首批確定的農田水利建設等26個重點工程項目已經啟動,落實資金3100多萬元。

時刻守護著老區人民的平安幸福

巍巍井岡,山多林密,森林火險、洪災、雪災等易發多發。時刻保護好老區人民的平安幸福,是井岡山市人武部肩負的重要任務,他們對全市1000余名基幹民兵進行科學編組,建立了應急、支援、儲備3大類17支突擊力量,在全省率先組建了125人的常駐民兵應急連,全天候遂行急難險重任務。

2008年初,井岡山發生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凍災害,全市供電供水設施癱瘓。時任部長袁忠帶領民兵應急連,晝夜爬冰臥雪,將428根電桿抬上高山,保證了全市在最短時間內恢復通電通水。面對大雪封門,12支由幹部職工和民兵組成的送糧小分隊,像當年紅軍挑糧隊一樣,把草繩捆在鞋上,身背肩扛,翻山越嶺,將3.7萬公斤物資送到大山深處群眾手中。

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井岡山每年都會迎來800多萬中外賓客。2010年9月,中山大學21名教授和學生在筆架山次原始森林科考時迷途遇險,人武部民兵治安分隊經過5個多小時艱難搜尋,終於在密林深處的懸崖邊找到遇險者。時任部長陽作明跳進湍急的溪水中,讓師生們踩著他的肩膀安全撤離……

永遠和老區人民同甘共苦

多年來,人武部幹部“進農家門、幫農家困、結農家親”,身上都要帶著“四件寶”:民情日記、幫扶手冊、挎包水壺和乾糧袋。僅最近3年,他們寫下的民情日記就有50多萬字。黃坳鄉石角村93歲的龍秀芹老阿婆掰著手指能説出好幾任部長、政委的名字。

大山深處的下七鄉光明村,因為不通公路,村裏人只能眼睜睜看著富餘的農副産品爛在山上。2009年,人武部組織600多名民兵,自帶乾糧和工具,與村民們一道奮戰,終於修通一條穿越30多個大小山包的“光明路”。看著一輛輛滿載山貨的卡車駛出村口,鄉親們説,如果人武部現在來“擴紅”,我們還是要把最後一個兒子送去當紅軍,最後一碗紅米送去當軍糧!

“與老區人民有鹽同鹹、無鹽同淡”,是井岡山市人武部一以貫之的部訓。人武部所有人員的辦公室至今沒有安裝過一台空調,日常公務接待一律安排在部裏招待所,吃的是“四菜一湯”的“紅軍套餐”……靠著省吃儉用,10年間,他們先後資助200多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讓50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新中國成立後井岡山市人武部首任部長、86歲的老八路陳學義前年回部裏,臨別時,他對幹部職工們説:“你們的菜裏有故事,飯裏有精神,從你們身上,我看到黨的好作風沒有丟,老紅軍的本色沒有變!”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