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李亞紅、曾亮亮、肖思思)近期,北京、上海等地提出逐步削減甚至取消公立醫院特需服務,並將壓縮特需服務的進度納入對醫院的考核。這再次引發社會對公立醫院特需服務的關注。 當前,很多公立醫院存在這種狀況:一邊是患者排長隊掛號“看病難”,住院更是“一床難求”;一邊是特需門診相對便捷週到,寬敞舒適。巨大的落差引起社會關注:公立醫院的特需服務,到底是滿足社會需求,還是擠佔公共資源有違公平?未來公立醫院特需服務何去何從? 京滬漸減公立醫院特需服務 近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婦嬰醫院推出“五星級産房服務”,3000元一天入住這種套房的孕産婦,不但可以享受到酒店般舒適的環境,還可以享受“隨便點醫生”、24小時陪護服務。記者在當地隨機採訪三甲公立醫院發現,像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這樣的“特服”項目並非孤例。一些公立醫院設立“高端産房”,也能拿到相關批文。 記者在北京宣武醫院等大醫院了解到,這些醫院特需門診掛號費大都在200元至300元之間,且不在醫保報銷範圍內,而相同的專家在普通專家門診掛號費通常是14元,並且可以報銷。即便如此,北京部分大醫院的特需門診依然“一號難求”。 患者對特需門診的認識歸納為:掛號費貴;病房為雙人間或單人間,收費標準類似賓館;掛號、檢查、住院都比普通門診相對容易;專家出特需門診會擠佔出專家門診時間,讓專家門診的號更難挂到。 公立醫院的主要職責是向患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因此,北京市衛生計生委近日表示,2014年北京將逐步削減公立醫院特需醫療規模,各公立醫院壓縮特需服務,並將把這項工作的推進速度納入對醫院的考核。 對於特需醫療,上海市率先“開刀”。2011年5月,《上海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1-2015》提出,嚴格控制公立醫療機構開設特需醫療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公立醫療機構對特需床位實施剝離,以人員、品牌、技術等形式與社會資本合作辦醫。 公立醫院是否應削減特需服務?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鐘東波認為,公立醫院之所以提供特需醫療服務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當前部分醫療服務項目價格不能彌補醫療成本,通過特需服務公立醫院可彌補基本醫療服務收入缺口;其次,當前,醫生工資不能體現醫務人員的價值,通過特需可提高醫生收入。因此,醫院、醫生都有壓力和動力實施特需服務。 記者在北京等地的大醫院了解到,有的醫院個別專家,只出特需門診,不出專家門診。對於醫院而言,特需醫療意味著豐厚利潤,但有人認為,特需醫療意味著對公共衛生資源的擠佔。有醫改專家明確提出,公立醫院本質上姓“公”,應為大眾提供公平的醫療服務。特需為少數有錢人服務,有損其公益性,有違公平。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廖新波認為,公立醫院辦高端醫療需要回答公立醫院為誰而辦的問題,作為公立醫院,應是讓所有人都享有一種相對公平的醫療服務。假如公共資源為少數人服務,就與公立醫院原來的宗旨不符。其實就是傷害、侵犯了大多數人的權益。因此,逐步削減公立醫院特需服務勢在必行。 不過也有人認為,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是滿足市場需求。多家公立醫院院長表示,特需醫療的推出給患者帶來便利,同時醫院增加收入,有品牌的科室或專家收入也得到提高。因此,不應該把這個市場讓給民營醫院去做,而且當前民營醫院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做。廖新波説,公立醫院在政府沒有投入到位的情況下,發展部分高端醫療來彌補醫院開支,或可以理解。上級部門允許公立醫院有10%的特需診療服務,目的就是“堤內損失堤外補”,彌補政府投入的不足。 特需服務淡出公立醫院是趨勢 “特需服務逐步淡出公立醫院會是一種大趨勢,但暫時不會硬性取消。”鐘東波表示,國家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特需醫療服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産物,降低公立醫院特需服務的量,需要一個過程。 在具體措施上,北京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公立醫院改革的進程中,政府對於醫療服務價格首先應有一個更合理的調整,同時要對醫務人員薪酬制度體系、公立醫院實行補償機制實行改革。“這樣公立醫院就沒有必要通過開展特需服務來創收,能夠更好地保障基本醫療,堅持其公益性。” 上海市逐步削減公立醫院特需診療服務的設想是,將公立醫院的特需病房剝離出去,納入兩個高端醫療集聚區。上海市政府在虹橋和浦東專門規劃了兩個國際醫學園區,發展高端醫療,用以承接公立醫院剝離出的特需和高端醫療服務。 國務院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認為,公立醫院逐步削減特需服務,同時要鼓勵發展社會辦醫,這樣才能逐漸形成公立醫院滿足基本醫療、社會辦醫滿足高端醫療需求的局面。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