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北江發生較大洪水 國家防總部署防汛抗洪工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5 09:24 來源: 水利部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5月24日上午,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主持召開國家防總會商會,分析研判當前汛情災情,安排部署防汛抗洪工作。

    5月21—23日,我國華南大部、江南大部、西南東部出現一次移動性的較強降水過程,其中廣東中部、福建西部南部、江西中部、湖南中東部等地降了暴雨到大暴雨,廣東清遠、廣州等地降了特大暴雨。受降雨影響,廣東北江上遊支流連江、潖江發生超50年一遇的1960年建站以來第二大洪水,北江幹流出現2014年第1號洪水,為超10年一遇的較大洪水。同時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多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這次暴雨洪水主要呈現6個明顯特點:一是降水範圍廣。大於50毫米的暴雨籠罩面積達到了50萬平方公里,覆蓋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五省(區)的部分地區;二是降雨強度大。廣東中部清遠等多地面降水量達100—200毫米,過程最大點雨量廣東海豐平東609毫米;三是暴雨中心重疊。暴雨中心5月8—11日出現在臺山,16—18日和21—23日均出現在海豐,全部重疊在廣東中部;四是超警河流多。廣東、福建、湖南、江西等省共有35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五是超汛限水庫數量多。此次降雨過程廣東、福建、湖南、江西等省大中型水庫共增加蓄水30.4億立方米,有139座大中型水庫超汛限水位運行,其中廣東38座、福建37座;六是局部地區受災嚴重。初步統計,強降雨造成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區)148個縣1236個鄉(鎮)183萬人受災,死亡8人,失蹤6人,緊急轉移人口23萬人,倒塌房屋3280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24千公頃。其中,廣東省局部受災最重,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佔全國的74%。

    會商認為,今年以來,南方地區已是連續第5次遭受強降水過程襲擊,不僅局部地區暴雨強度歷史罕見,而且受災區域多為防洪基礎薄弱的山區農村。但是洪澇災情與歷年同期相比明顯偏輕,其中因災死亡人口偏少6成,農作物受災面積偏少4成,倒塌房屋數量偏少近9成,充分表明前一階段防汛抗洪工作應對有力有序有效。一是國家防總高度重視,各項工作立足於抓早、抓細、抓實,強降雨發生前提早安排部署防範工作,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分赴廣東、福建等省一線指導,及時加大防汛物資和資金支持力度。二是廣東等受災嚴重地區的黨政領導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各級防指及時啟動防汛應急響應,組織各部門,動員各行業,聚集全省之力合力抗洪。三是氣象水文部門積極主動,預警預報及時到位,防汛部門調度有力,有效調控洪水,最大限度降低了洪澇災害損失。

    陳雷強調,隨著南方大部地區進入主汛期,降水過程日漸增多,暴雨強度逐漸加大,土壤含水漸趨飽和,江河湖庫水位不斷抬高,後期再遇強降雨,極易引發流域性洪水和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災害。據預測,5月29日開始,新的一輪強降雨將再次襲擊江南、華南等地。我們要始終立足於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一要強化指導支持。國家防總要超前部署,精心組織,科學研判,及時會商,適時派出工作組和專家組,在現有工作基礎上加大指導和支持力度,全力配合地方做好防洪減災工作。二要強化預測預報預警。要加強各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聯合會商,強化極端天氣和短歷時強降雨的預測預報,加強事後分析總結和成果印證,提高預報精度,延長預見期,充分發揮氣象、水文等部門的支撐作用。三要強化水庫防洪調度。目前,雨區水庫超汛限現象較為嚴重,國家防總要加強分析調度,督促各地逐庫修訂完善並嚴格執行汛期運用調度計劃,統籌考慮上下游雨情水情變化,加強實時調度,為江河庫湖留足防洪庫容,在水庫加大泄量時,提前通知下游做好避險工作。四要強化巡查值守和水毀工程修復。利用降雨間歇期,進一步開展全面細緻的巡堤查險和隱患排查,對檢查出的隱患和問題,第一時間進行整改處理。要加強值班值守,一旦發生汛情險情,及時組織解救洪水圍困群眾,迅速開展險情搶護,確保群眾生命安全和工程安全。要抓緊開展水毀工程修復,儘快恢復工程防洪能力,確保安全度汛。五要強化山洪災害防禦和城市內澇防範。進一步強化基層防禦組織體系,完善應急預案,細化避險方案,落實群測群防措施,全力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切實細化完善城市防洪排澇預案,健全各部門聯動機制,及時疏浚河道和排水管網,落實應急排澇措施,加強公眾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的宣傳教育,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六要強化經費物資支持。前期受災嚴重的廣東等地防汛物資消耗很大,要根據抗災實際需要,及時組織調撥防汛物資,積極商有關部門有重點的安排下達防汛補助經費,全力支持地方做好抗洪搶險。

責任編輯: 康麗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