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情懷背後的經濟邏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6 10:38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最近兩個月內兩赴內蒙古,調研考察現實經濟。媒體總結稱,兩次考察中總理的目光始終不離民生。

    李克強的內蒙古之行,除了與當地企業家及金融界人士座談之外,還走訪棚戶區、關注城市的“裏子”(地下基礎設施),以及調研職業教育情況等。一路走來,總理的言行之間,透露著濃濃的民生情懷。

    大國總理關注民生,再也正常不過。“國以民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實乃國家發展的最終目的。所謂民生無小事,不斷地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應盡之責。

    國家領導人關心民生福祉,不僅體現了一種政治文化,背後也有制度性的意義。建立在民生導向的前提之下,許多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度邏輯更為清晰合理。同時,民生情懷也不單單是一種情懷,其背後亦有經濟邏輯。任何事物的運轉,都有一定的節奏與規律。規律不可違,違背了規律,再美好的願望,恐怕也可能只停留于夢想,而難以成為現實。經濟的邏輯即是一種規律。

    從李克強赴內蒙古考察的主線來看,他對棚戶區的改造、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觸及的其實都是當下具有“痛點”意味的命題。總理關注這些命題,當有苦心和用意。在看到總理的民生情懷的同時,亦須看到這些命題背後的經濟邏輯。

    拿棚戶區改造來説——眾所週知,棚戶區改造有一舉多得之效應。通過棚戶區改造,以改善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是為出發點,但其意義遠不止於此。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得到改善,有助於緩解城市內部二元矛盾,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進而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這樣的道理不難理解。

    棚戶區改造也有經濟意義。棚改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亦終會在民眾消費層面産生影響。作為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戶區改造在強調政府主導的同時,鼓勵市場力量廣泛參與,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也就是説,棚戶區改造于促進投資和消費,于提振經濟的作用,不可忽視——這正是經濟的邏輯。

    在考察內蒙古赤峰市污水處理的有關設施時,李克強講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他説,“面子”是城市的風貌,而“裏子”則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築牢“裏子”,才能撐起“面子”。透過這番話,“裏子”與“面子”的辯證關係清晰呈現。

    事實上,城市的“裏子”不只是個良心問題。那些目光短淺、只顧局部且急功近利的面子工程,背後可能蘊藏著巨大的經濟代價。整個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應是一個有機和諧的系統。倘若這個系統當中出現了“豆腐渣”工程,在遺禍民生的同時,也或會傳導至其他環節,造成巨大的浪費與代價。過去這方面的教訓,已很深刻。

    李克強總理在赤峰的另一項重要考察,是關於職業教育。今年2月,國務院曾在一次常務會議上,專門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改革,在宏觀面上與就業問題緊密聯絡在一起。當下就業領域的結構性矛盾,亦與職業教育不力密切相關。

    就業是個社會問題,也是個經濟問題。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和民生改善的戰略舉措。以改革的思路辦好職業教育,對提升勞動人口的就業創業能力、産業素質和綜合國力,意義重大。説到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需要合適的人才,需要合適的勞動力。這裡邊,蘊含著深刻的經濟邏輯。就此而言,總理在赤峰考察職業教育,絕非隨意之舉,其背後自有大的背景與深意。

    今天的中國經濟,面臨著下行壓力。李克強頻頻外出考察調研,是要更準確地把握經濟脈搏,為穩增長找到合適的答案。如此,從總理的民生情懷裏,看到背後各種的經濟邏輯,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汪曉波)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