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招分”弊端 高考改革會有哪些“紅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7 10:1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廣州5月27日電(記者陳鋼 廖君 王瑩)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將如約而至。與此同時,高考制度也在醞釀重大變革。公平性與權威性幾十年來得到全社會較大認可的高考制度,為何要進行系統改革?如何認識高考新模式的價值與使命?新一輪高考改革將釋放哪些“紅利”?

    記者最近在京、滬、粵等地採訪了解到,將會在今後幾年內試點推進的新一輪高考改革,將通過建立全新的模式,逐步改變“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等弊端,實現“發展機會人人均等”,建立更高層次的公平。

    從“招分”到“招生” 促進高校因材施教

    基於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鐵律”,我國現行高校招生錄取模式被稱為“招分”,招到的學生只是一個分數代碼:省級招考部門根據招生計劃以及考生成績,按照一定比例劃定各個錄取批次的最低控制線,然後向高校投檔,高校按考生分數從高到低依次錄取。

    這種模式的弊端在於學生只是選學校而不是選專業,往往導致學生的學科優勢與專業不匹配,既不利於學生個性發展,也不利於高校因材施教。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介紹,有調查顯示,大學新生對專業的滿意度(非常滿意和基本滿意)本科為32%、高職為35%;而對專業“很不滿意”者則佔到了30%和27%。“現行錄取機制是造成低滿意度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個670分的學生和一個660分的學生競爭我們學校數學專業,即使後者數學是滿分也沒有機會,前者可以憑藉語文或英語的優勢進入數學專業。”一所重點大學的招辦主任説,“‘招分’帶來學生和專業的錯配率,在我們學校達到10%以上,只能在入學後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

    新一輪高考改革的重要導向是打破“唯分數論”實施“綜合評價”。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認為,從“單一”到“多元”的綜合評價錄取機制應該指向“三位一體”:一是讓統一高考成績從唯一標準變為“標準之一”;二是讓高中學習過程與高考“挂鉤”,在錄取標準中導入高中階段學業水平成績;三是通過建立學生道德素質、志願服務、課外活動等方式建立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實現高考錄取剛性標準與多元評價的結合。

    教育工作者認為,新高考從“以分取人”的終結性評價到因材選人的過程性評價,將促進高校因材施教,以事實上的公平取代現行機制形式上的公平,同時優化素質教育的指揮棒。這種改革的路程可能是漫長的,但方向是明確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一輪高考改革“扭轉方向”的含金量,遠遠高於“設計是否完美”的價值。

    從“一張卷子考所有學生”到“分類招考” 促進學生各考所需

    “一張卷子考所有學生”是高考“獨木橋”的重要標誌。雖然目前已有半數省份自主命題,但在一個省份區域內,無論報考高水平大學、一般高校、還是專科,用的都是同一套卷子。教育工作者認為,這樣一個“大鍋飯”,北大、清華要“吃”,高職學校也要“吃”,必然“眾口難調”,對不同取向的考生無法做到公平。

    廣州市從化區鰲頭中學校長曾健智説:“一把尺子量所有學生,帶來考試和學習內容的同質化,使不同層次、不同志向的學生綁在一起,上同樣的課、練習同樣難度的題、追求同一個大學夢。”

    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招考是改革的方向,對於那些願意參加職業教育的學生來説,應該允許他們不必參加研究性大學的招考。廣東省教育考試院院長楊開喬説:“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孩子的成功。新一輪高考改革將推進高職院校分類招考、註冊入學,方向正確。廣東省從2008年開始推行高職院校自主招生,被錄取學生不再參加高考,2013年這種形式錄取學生數量達到了4萬人。

    江門市棠夏中學學生鄒致熙,2013年參加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自主招生被錄取,放棄了高考。“我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讓每個人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就是公平。”鄒致熙説。

    “分類招考”的公平,還表現在為拔尖學生提供更加科學的考試方式。”復旦大學招辦主任丁光宏、浙江工業大學招辦主任金曉明等人表示,自主選拔錄取的試點已在一些省份、一些高校取得積極成果,高校自主測試為“分數不是最高、綜合能力卻很高”的學生進入理想的學校和專業打開了通道。

    兼顧公平與效率 縮小區域入學機會差距

    記者就高考改革在一些“生源大省、高教小省”採訪時發現,謀求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的招生率,能在高水平大學招生計劃中多分“一杯羹”,是這些省份教育部門的責任和難題。

    四川教育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該省2013年高考學生數量超過50萬,每百名考生考上本科的幾率是30.2%,比全國平均水平大約低10個百分點,這一差距已保持多年。

    廣東省、河南省每年高考報名人數分別超過70萬、60萬,但兩省一本錄取率均只有7%左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更是遠低於個別省市20%左右的水平。有河南學生戲言:“高考對全國學生來説是‘走獨木橋’,對河南學生來説是‘走鋼絲繩’!”

    高校入學機會省際差距的“懸殊”,源於高教資源分佈不均和優質高校招生的屬地化傾向。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2012年完成的研究課題顯示,2011年北京學生考上北大的幾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貴州考生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對此,教育部曾要求部屬院校屬地招生比例控制在30%以內。

    “新一輪高考改革,我最擔心的是拉大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入學機會的不公平。”甘肅省會寧縣教育局局長張啟業説,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教育部表示將通過擴大增量、調整存量等方式完成這一目標,讓人振奮。

    記者了解到,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入學機會的不公平,也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將來招生計劃的分配會考慮各地人口、基礎教育質量、學生質量、減少屬地招生等綜合因素。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