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熱詞熱語反映社會百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9 14:10 來源: 教育部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2013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

    2013年,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的第一年。“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傳承和弘揚中華語言文化繼續成為關注焦點,語言與國家安全進入更多人的視野,社會關切語言熱點話題,語言文化交流合作呈現出新面貌,語言生活和諧健康發展。

    一、國家大力推進語言文字規範化

    十八大明確提出“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2013年,在黨和國家對語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視下,語言文字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特別是國家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以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一)國務院發佈《通用規範漢字表》。2013年6月,《通用規範漢字表》由國務院正式發佈。該字表是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各領域漢字應用需要的重要漢字規範,對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2013年度的平面、有聲、網絡三種媒體使用的10余億字次對比分析,發現通用規範漢字覆蓋了所有用字的99.992%,説明字表的分級、定量符合漢字使用規律。

    (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成效顯著。以“推廣普通話,共築中國夢”為主題的第16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成功舉辦。2013年全國共有490.3萬人參加了普通話水平測試,正式啟動了視障人員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全國共有297個城市通過了二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佔全部二類城市的75%。建立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督導制度,將中小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督導評估納入素質教育督導評估範圍。

    (三)語言文字標準建設取得新成就。國家標準《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第1部分:通則》發佈,內容涵蓋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的規則、示例等;國家標準《海底地名命名》發佈,對海底地名的命名原則、專名的命名方法和通名的選擇與使用進行了全面的規定。《識字教學用通用鍵盤漢字字形輸入系統評測規則》發佈實施,該規範規定了識字教學用通用鍵盤漢字字形輸入系統應遵循的語言文字規範要求;中文拉丁轉寫的國際標準《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修訂稿經國際標準化組織成員國投票通過,取得階段性成果。

    (四)第一批外語詞中文譯名發佈。外語中文譯寫規範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向社會推薦使用10組外語詞中文譯名:“PM2.5—細顆粒物”“AIDS-艾滋病”“E-mail-電子郵件,電郵”“GDP-國內生産總值”“IQ-智商”“IT-信息技術”“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WHO-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WTO-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

    (五)國家辭書規劃進入新階段。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了《2013—2025年國家辭書編纂出版規劃》,該規劃注重規範應用,強化實用功能,要求漢文、民文、外文等重點語文類辭書項目嚴格執行語文規範標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先後三次制定國家辭書編纂出版規劃。新階段的辭書規劃,凸顯國家文化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了國家辭書體系,更加強調服務社會語言生活。

    二、多方位傳承弘揚中華語言文化

    黨的十八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2013年,相關語言文化活動精彩紛呈,一些熱點話題引發大眾和媒體熱議,反映了全社會對中華語言文化傳承和弘揚的高度重視。

    (一)漢字聽寫大會成功舉辦。國家語委聯合中央電視臺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吸引了6億人次受眾,獲得極高的收視率和關注度,社會各界反響強烈,進一步推動了漢字熱,並引發了全社會對於漢字傳承以及漢字書寫能力的熱烈討論。

    (二)書法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積極推進中小學書法教育,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國家語委聯合中國書法家協會開展“書法名家進校園”活動,活動內容包括書法家現場創作、現場點評,指導中外學生書法作品,開展書法講座、書法研討交流會等系列內容。

    (三)全民閱讀活動蓬勃開展。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等親自推薦圖書,倡導全民閱讀。兩會期間,李衛紅、鄔書林等115名全國政協委員遞交提案,建議把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戰略。全民閱讀立法列入2013年國家立法工作計劃。“4.23”世界讀書日、“中國閱讀行動”等全民閱讀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四)語言資源保護取得新進展。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社會的語言資源保護意識逐漸加強,方言文化保護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國家語委積極推進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江蘇庫數據調查工作完成並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全國首個建成並開通的省級語言資源庫,上海、北京、遼寧、廣西等省區市有聲數據庫建設工作取得成效,山東、河北、福建等省有聲數據庫建設工作啟動。“中華經典資源庫”啟動了首期建設工作。

    (五)民族語文工作不斷推進。民族語文工作的體制機制建設、雙語教育等進一步推進。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雲南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廣西印發義務教育階段《壯語文課程標準》。國家語委與國家民委共同立項開展“少數民族瀕危語言保護標準”“20種少數民族瀕危語言調查與保護”等課題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的信息化取得重要成效,截至2013年10月,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網站突破1000個。

    三、語言與國家安全得到更多關注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語言與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信息等核心領域的聯絡日益密切,彰顯出前所未有的戰略意義和安全價值。2013年語言與國家安全問題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

    (一)周邊語言、跨境語言問題進一步引起各方關注。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語言學書院、商務印書館聯合舉辦了以“中國周邊語言狀況”為主題的“2013海內外中國語言學者聯誼會”。10月,北京語言大學牽頭組建的“中國周邊語言文化協同創新中心”正式成立。11月,“第七屆全國社會語言學學術研討會暨首屆跨境語言研究論壇”在廣西召開。

    (二)外語能力與國家安全成為重要話題。12月,“語言與未來”首屆高峰論壇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圍繞“國家戰略與外語教育的新視角”這一主題,深入研討了“外語戰略與國家安全”“外語能力與國家治理”“外語教育與國家語言安全”以及“外語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等問題。截至2013年,外語戰略研究系統叢書已連續出版10本。

    (三)“語言與國家安全”研究取得進展。2011年4月,國家語委與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在江蘇揚州聯合舉辦了“語言與國家的安全和發展”論壇。隨後,組織學者開展“語言與國家安全”專題研究,2013年取得重要進展。國家社科基金支持國家外語人才資源動態數據庫建設,積極服務國家語言安全,取得階段性成果。《語言與國家》讀本定稿。

    四、熱詞熱語反映社會百態

    2013年,又有一批熱詞熱語進入了語言生活。這些詞語記錄了豐富多彩的2013,從中可以窺見2013年中國與世界的社會生活。

    (一)新詞語。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在125萬個文本、12億字次語料的基礎上,經過層層篩選,提取出新詞語364條。2013年中國與世界的社會生活及語言使用的特點從中得以體現。特別是“中央八項規定、棱鏡門、H7N9禽流感、土豪、自貿試驗區、單獨二胎、中國大媽、光盤行動、女漢子、十面霾伏”等十大新詞語,反映了2013年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媒體和百姓關注的焦點。

    (二)流行詞語。“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夢”“自貿區”展現著改革和奮進中的中國;“八項規定”“老虎蒼蠅一起打”展現了執政新姿態和反腐決心;“斯諾登”“防空識別區”記錄了世界舞臺的紛紜變幻;“土豪”“霧霾”反映了社會的關注。

    (三)網絡用語。“中國大媽、高端大氣上檔次、爸爸去哪兒、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待我長髮及腰、喜大普奔、女漢子、土豪(金)、攤上大事了、漲姿勢”等網絡用語,代表了2013年度網絡語言使用的鮮明特徵。

    (四)網絡多字格。“喜大普奔”“不明覺厲”“人艱不拆”等紛紛入圍“漢語盤點”及各種“十大流行語”榜單,滿足了一些網友的語言創造欲,體現了語言的娛樂功能,其生命力還有待時間檢驗。

    (五)走出國門的詞語。Dama(大媽)、Tuhao(土豪)等“走出國門”,亮相國外權威媒體,引起廣泛關注。一時間國內外媒體爭相報道,形成關注熱點。不同時代走出國門的詞語際遇不同,有的在外安家落戶,有的仍在海漂,從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

    五、社會關切語言熱點話題

    社會發展速度加快,語言交流與接觸頻繁,語言需求多樣,由此引出語言熱點不斷,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一)文風問題繼續在媒體聚焦。媒體對“改進文風”的高度關注主要集中在“親民務實”“制度保證”“民眾期待”等方面。廣大民眾既充分肯定改進文風的成果,也擔心改進文風只是一陣風,希望能夠“堅持嚴字當頭、不走過場”。

    (二)漢語盤點成為新的語言年俗。一年一度的漢語盤點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房”“正能量”“爭”“曼德拉”分別領銜2013年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和國際詞。以年度語言盤點為特色的新語言年俗不僅盛行于大陸,也流行于港臺地區,如香港和台灣的“漢字盤點”、兩岸的“年度漢字”活動。新語言年俗借助新媒體,有效地傳承並創新了年俗文化。

    (三)醫患矛盾中的語言問題引起關注。近年醫患糾紛時有發生,一些醫患矛盾與衝突帶來了嚴重後果。醫患關繫緊張、醫患矛盾衝突中的很大因素是語言溝通問題。要進一步加強醫務人員語言服務意識,營造良好就醫環境,增進醫患雙方的理解與包容。

    (四)人口流動帶來語言變化。在對四川籍外出務工人員的調查中發現,遍及東、中、西部的人口流入與回流日益頻繁。人口流動不僅給流入地帶來了勞動力,也帶來了各地方言,方言與普通話的碰撞與交融,使當代中國社會語言變化呈現出多元特徵。

    六、語言文化交流合作穩步推進

    2013年,語言文化合作與交流活動豐富,深化拓展國家間和地區間的語言文化交流日益成為各方共識。

    (一)兩岸語言文字交流與合作取得共識。成立兩岸語言文字交流與合作協調小組,採用民間形式,本著加強交流、增進共識、求同化異、便利應用的原則,推動海峽兩岸語言文字交流與合作。兩岸中華語文工具書合作編纂工作進展順利,舉行了第八輪會談,在擴大和深入合作等方面達成共識。召開了第七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

    (二)中德語言合作交流取得新進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出席“中德語言年”啟動儀式。作為“中德語言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教育部、國家語委和德國駐華大使館成功舉辦了“中德語言文化政策高層論壇”,以“語言——中德文化之橋”為主題,聚焦中德語言文化政策,積極推動中德雙方進一步加深語言和文化的相互理解。這是中德雙方第一次在語言文字領域開展的高規格、高水平合作交流活動。

    (三)漢語國際傳播領域繼續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截至2013年底,孔子學院已覆蓋120個國家和地區,孔子學院440所,孔子課堂646個,總數超過1000個,註冊學員達85萬人。來華留學人員數量接近33萬。美國“十萬強”留學中國計劃至2013年已有6.8萬美國學生來華。

    (四)海外華文教育探索新思路。華文教育轉型升級提到議事日程,努力推進海外華文教育正規化、標準化、專業化的建設成為新的工作思路。政府和各界對華文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形成了華文教育教學和學科體系。網絡華文教育進一步拓展,海外華文示範學校數量逐步增多,共有88所海外華文學校入選第三批“華文教育示範學校(單位)”。

    今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歐期間,在會見德國漢學家、孔子學院教師代表和學習漢語的學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國際關係民主化的時代背景下,國與國合作很必要。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語言。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學會不同語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進而客觀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處。”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語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視,體現了語言文字工作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語言文字事業將在繼續擴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範圍的同時,積極推進語言文字法制化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加強社會監管和服務,提升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增強國家語言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責任編輯: 黃林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