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路——絲綢之路兩千年變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30 13:17 來源: 文物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五月的西安,十八屆西洽會上,遊人如織。兩千年前,這裡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兩千年後,世界各地商旅匯聚於此,共謀絲路發展大計。

    我們穿行于博物館與西洽會之間,試圖窺見兩千年間絲綢之路和中外交往的變化。

    物:從“以絲得名”到“萬國博覽”  

    “我們的地毯完全是手工製作,絕不褪色。”西洽會國際展區內,穆拉特正熟練地用中文向顧客推銷自己的産品。

    穆拉特來自土庫曼斯坦,第一次參加西洽會,他帶來了本國的手工挂毯和傳統服飾。前來選購商品的顧客絡繹不絕,店裏四五個員工忙得不可開交。

    “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而土庫曼斯坦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穆拉特説,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讓我們越來越近,這對我們的生意大有好處。

    絲綢之路以“絲”得名。曾經,在這條古老而又荒涼的道路上,各國商旅往來不絕,為中國帶來琉璃、金銀器等西域珍奇;東方古國的絲綢、瓷器等物産,也由此遠銷西方。

    在離西洽會不遠的陜西歷史博物館,一件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漢代絲綢殘片靜靜地躺在展廳裏。歷經千年滄海桑田,絲綢紋路依舊清晰可見。

    兩千多年前開闢的絲路早已荒廢,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達的現代交通。東西方聯絡更為密切,絲路上的貨物也更為豐富。

    中亞的挂毯、意大利的服裝、土耳其的茶葉……借助便利的交通,世界各地的貨品匯聚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洽會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國博覽會”。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走向西方,從陜西的蘋果,到義烏的小商品;從汽車配件,到石油鑽井設備,曾經的“絲綢之路”正變成亞歐間“貿易大通道”。

    路:從“萬里天路”到“立體通途”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杜甫詩中的“尋源使”,就是絲路開拓者張騫。西漢武帝時,張騫歷經艱險,打開了東西方交流的大門。自此之後,“絲綢之路”成為中西人員交往、文化交流和物産交易的重要通道。

    昔日的絲綢之路從唐朝都城長安出發,一路曲折向西,過隴山山脈,穿河西走廊,西出陽關,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

    從長安到西域,遙遙萬里、險阻重重。古時的商旅無所依仗,駱駝成為絲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裏珍藏的一組駱駝俑:十幾峰駱駝有立有臥,或載人、或負物。駝背上一位深目高鼻大鬍鬚的西域商人,雙手持韁,眺望遠方。

    如今,鐵路、飛機、高速公路、貨運專線……立體化的交通方式全方位覆蓋絲綢之路,曾經的險路正成為通途。

    打開地圖,新亞歐大陸橋分外醒目:鐵路東起中國連雲港、西止荷蘭鹿特丹,將亞歐兩洲緊緊連接在一起。

    作為絲綢之路沿線省份,陜西、甘肅和新疆三省份鐵路建設不斷提速,鄭西高鐵、西平鐵路、太中銀鐵路等已經投入使用。蘭新鐵路第二雙線、蘭渝鐵路、天平鐵路等交通大動脈正在建設中。

    作為中國八大機場之一,咸陽國際機場正努力實現與中亞的“空中對接”。機場已開通15條國際航線,未來將陸續實現西安至阿斯塔納、塔什幹、阿拉木圖等城市直飛。

    由西安始發的貨運班列“長安號”也日益繁忙。2013年,首列貨運班列“長安號”從西安出發。從今年6月開始,“長安號”將實現常態運營,每週一班。

    人:從“商旅貴族”到“全民交流”  

    在大唐西市博物館,一件彩繪胡人文吏俑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座立式俑高近40厘米,高鼻深目,是典型的胡人形象,卻穿著一身唐代官吏的服裝。史料記載,唐代大量外國人在朝為官。不僅有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更有沿絲綢之路東來的波斯、安息等國人員。

    而絲綢之路上出現更多的,是商旅的駝鈴聲。一座彩繪袒身胡人騎馬俑,反映的正是絲綢之路上商隊旅行時行者的姿態。這位胡人身形偉岸,上衣脫去係在腰間,昂然自信眺望遠。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往返于古絲綢之路之上。他們之中,有商人、有政要、有留學生、還有尋找歷史斷章的旅行者。

    今年的絲博會成為絲路沿線商人交流互動的舞臺。據主辦方介紹,絲博會國際館共有35個國家參展,其中16個設立國家館。

    古時的遣唐使早成陳跡,留學生們成為聯絡陜西與中亞的重要力量。據陜西省教育廳統計,僅2013年,就有614名中亞學生來陜西高校留學,佔陜西省外國留學生總數的近十分之一。(李樹峰 鄭昕)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