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記者 張曉松) 今年以來,中國政府繼續將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當頭炮”,削權讓利,轉變職能,力求把市場能辦的放給市場,把政府該管的管住管好。 一“減”一“轉”,激發了市場活力,增強了發展動力,産生了拉動民間投資、改善經濟結構、促進社會就業的疊加效應,為當前中國經濟增添了一抹亮色。 簡政放權釋放市場主體活力 不久前,年過七旬的退休工程師孫偉漢在福建省漳浦縣工商局行政服務中心成功註冊了一家礦産品銷售公司,成為中國創業大軍中的一名“新兵”。 “我以前是搞礦産勘察的,退休後一直想繼續乾老本行。但聽説辦企業又要驗資報告,又要住所證明,手續太麻煩,就打了‘退堂鼓’。”孫偉漢説。 今年3月1日全面實施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後,市場主體準入“門檻”大幅降低,驗資報告不用提交了,住所登記手續也得到了簡化。聽到這個消息,孫偉漢來到縣工商局,一天時間就將公司註冊下來,營業期限設定為50年。 改革,讓出了政府的權力,卻激發了市場的活力。 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實施3個月來,從古稀老人到在校大學生,從普通農民到進城“打工仔”,一度被舊有體制壓抑的創業熱情瞬間迸發出來,越過“藩籬”,涌入市場,激蕩起中國新一輪創業大潮。 今年3月,受改革利好因素影響,全國新登記企業同比增長45.8%;4月,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新登記企業持續“井噴式”增長,比3月又多出兩成。 “市場主體是市場經濟的細胞,宏觀經濟的質量和活力取決於這些微觀細胞的質量和活力。”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指出,在日益增長的經濟下行壓力下,市場主體活力四射,對於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均起到了積極作用。 除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外,今年以來的行政體制改革在“減”字上做足了文章——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國務院承諾在去年取消下放4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基礎上,今年再取消下放200項以上;企業投資自主權得到進一步落實,交通、能源等領域80個示範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為民間投資打開“壟斷之門”;“正稅清費”政策再出新招,旨在扶持重點群體創業就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延長到2016年底,部分涉企收費項目被取消…… 一系列旨在削權讓利的政策措施釋放出強烈信號,對社會預期、市場活力、資本投向等起到了積極引導作用。 轉變職能營造公平發展環境 一方面,要勇於簡政放權,用足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另一方面,也要善於轉變職能,管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轉變政府職能首先要在公開透明上下功夫。 今年3月,國務院60個部門集中公佈了正在實施的1235項行政審批事項。這也是中央政府首次統一“曬”出權力清單,彰顯了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的決心。 “公開透明對於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非常重要。”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王忠明説,只有將權力置於企業和公眾的監督之下,才能有效地督促政府轉變職能。 發展是第一要務,轉變政府職能應當著眼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上海自貿區近期試行非貿易付匯“一站式”審批服務後,相關的60多個事項實現了當場辦結。這給丹佛斯公司負責人張韻留下深刻印象:“以前向丹麥總部支付特許權使用費要一個月,現在可以當場辦結,當天付匯。” 從行政審批“馬拉松”到“馬上辦”,從報送材料“跑斷腿”到“網上申請”,從“一頁紙不能少”到“容缺受理”……今年以來,各級政府部門進一步找準自身職能定位,在服務發展、便利群眾等方面創造出不少好的經驗。 放和管是一個車的兩個輪子,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把兩個輪子都做圓。 長期以來,政府部門更習慣於以審批代監管。隨著行政審批的大量減少,政府管理更多地從事前審批轉為事中事後監管,並對監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適應新的變化,今年以來,一系列旨在提高監管能力的措施相繼推出:加快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提高失信成本;發揮消費者、行業協會、媒體在食品安全等領域的監督作用,形成社會共治格局;推進市縣綜合執法工作,消除多頭和重復執法…… 如果説,簡政放權發揮了“鬆綁”作用,讓投資者放開手腳進入市場;那麼,轉變職能則正發揮著“服務”作用,讓企業發展獲得一個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行政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廣東,改革開放的前沿,近期率先推出了多項旨在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新舉措: ——撤銷外經貿廳,設立商務廳,實現內外貿統一管理,同時將廣東省物價局的職能併入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在全省實行工商登記“先照後證”制度,將108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只保留13項前置審批事項; ——在廣州實行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將企業的資産負債表、利潤表等信用信息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 從廣東傳來的信號預示著,以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為核心的改革繼續向縱深推進,讓市場主體不斷迸發新的活力,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簡政放權方面,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全面啟動,意在堵住“偏門”,消除審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帶”;“負面清單”制度呼之欲出,一旦實施,除清單列出的禁止和限制投資經營的行業、領域和業務外,各類市場主體均可依法平等進入;“先證後照”將改為“先照後證”,使市場主體的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 “這些措施都將有利於構建更加公平的市場準入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沈玉良説。 從上海自貿區等試點地區看,僅“負面清單”一項就帶動了市場主體快速增長,在新設外資企業中九成以上為“負面清單”以外採用備案制的企業。 轉變職能方面,立足於誠信體系建設這個大框架,“黑名單”制度正加緊構建。從6月1日起,全國縣以上行政執法機關對侵權假冒違法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後,將在20個工作日內向社會公開。工商部門則擬對企業年報進行抽查,對逾期不發佈年報的載入經營異常名錄,對弄虛作假的載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 “這將使失信者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劉俊海説,下一步,關鍵是要早日實現各部門誠信數據庫之間的互聯互通,真正使政府職能轉向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上來。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