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簡政放權措施促進創業就業。會議認為,簡政放權是深化政府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之舉。在去年取得積極成效的基礎上,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年內再取消和下放200項以上行政審批事項的部署,針對社會關切,繼續下好改革先手棋,進一步推出新的有力舉措,對於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創業創新創造的積極性,讓政府更好歸位、市場更大發力、群眾更多受益,具有重要意義。(6月4日中國政府網)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繁雜的行政審批成了市場經濟的攔路虎、絆腳石。老百姓為了辦一件事,常常跑斷了腿,磨破了嘴。一些部門和單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層層審批、“公章圍城”的現象在各級政府部門中屢見不鮮。繁雜的行政審批束縛了市場經濟發展的活力,政府機構也隨之變得臃腫。 如何真正釋放市場經濟的活力,為政府減負,為民生鬆綁,成為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而答案就在於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這不僅是政府轉變職能的關鍵,也是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手段。一年多來,這場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正闊步向縱深推進。 會議確定,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項行政審批事項。毋庸置疑,這一舉措會直接影響到微觀經濟的行為,對於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政府自身改革都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符合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所做的承諾:年內將再取消和下放200項以上行政審批事項。更值得公眾關注的是,李克強總理強調,“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轉變政府職能的核心要義,是要切實做好“放管”結合。 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既要積極主動地放掉該放的權,又要認真負責地管好該管的事。這就意味著該放的放,不該放的不放,不能為了放權和簡政而亂放。如果説放權體現了政府自身改革的勇氣,那麼管理則表現政府對自身責任的擔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減少數字和程序,更要強化服務和管理,這是培養現代行政服務意識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不能讓老百姓覺得,我們的工作就是在文件上‘畫個圈’就不管了。”實現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目標,只有依靠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大工作落實力度,既要解決越權越位問題,又要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做到放活不放任,防止截留改革紅利。説白了,就是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政府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 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管”“放”平衡,用好“看得見的手”。如果把改革比喻成拿刀割肉,那麼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就無疑是一把鋒利的“手術刀”。一年多年來,削減的行政審批事項大多是老百姓關心的問題,體現出政府在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時,更注重聆聽社會和公眾的聲音。什麼該保留、什麼該削減,由市場和社會説了算,而沒有完全由政府自己拍板決定。公眾有理由期待,更有效的“管”將促進更積極的“放”,使轉變職能的成效不斷顯現,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內生發展動力,而改革紅利也將惠及最廣大群眾。(中國經濟網 年巍)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