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三屆京交會看我國快遞業發展的“風向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05 13:29 來源: 郵政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誠信服務 融合發展 共享未來——從京交會看快遞發展“風向標”

    6月1日,為期5天的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京交會”),在摘得簽約236個項目的碩果後圓滿落下帷幕。其中,快遞板塊簽約額超500億元,是去年簽約額的2.5倍——合作簽約、展覽展示、商務洽談以及由國家郵政局、中國快遞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快遞行業(國際)發展大會(簡稱“快遞發展大會”),都被業界視為快遞業的“風向標”,以期從中管窺行業脈動的節奏和企業發展的方向。

    那麼,從今年的京交會,我們能看到一個怎樣的快遞業和它值得期待的未來呢?

    “東風”漸 “黑馬”奔

    眾所週知,我國快遞産業是一個充分開放的商域,市場的“無形之手”與政府的“有形之手”各盡其職,為快遞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生態良好,成長自然健康,快遞市場也得以迸發出巨大能量。正如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視察京交會快遞服務展區時所講的那樣:“快遞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京交會還顯示,國家郵政局為快遞轉型升級提出的三大戰略——“向下”、“向西”、“向外”,已被不少企業快速落地。在順豐速運展區,企業負責人高興地告訴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向下延伸、向農村發展,讓我們收穫頗豐。這段時間,我們在廣東深入荔枝産區、在山東深入櫻桃産區,大幅擴大了業務量,同時,也為農産品外運、農民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真正實現了企業發展惠及經濟發展。”

    政策東風持續推動,相關企業不懈努力,中國快遞一路疾奔。快遞發展大會傳來的消息顯示,2013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到91.9億件,連續五年平均增長率達43.5%,業務規模“坐二望一”,最高日處理量突破6500萬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0萬以上,每天直接服務5000多萬消費者。快遞業在服務生産生活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京交會快遞展區最中央的一塊展牌上,寫著李克強總理勉勵快遞業的話:“快遞是中國經濟的一匹‘黑馬’。” 李克強總理還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促進快遞業發展。這既是快遞業在經濟社會中影響力日益提升的標誌,更是今後一個時期行業發展的保證。

    謀競合 方成勢

    今年京交會,快遞哪兒最火?答案毫無疑問是新科技。

    快遞企業競相推出的微信支付下單、快遞APP、“拇指”巴槍、用戶在線投訴處理系統、新型小件包裹自動分揀機等一批新技術新裝備,引起了業界人士和普通觀眾的極大關注。企業為何不約而同地選擇加大科技投入?原因就在於,經過數年的自然爆髮式增長,快遞已經到了“不轉不行”的關鍵節點,發力點也從簡單的加人、買車、擴場地轉向優化網絡覆蓋、提升內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而其中的內核,無疑是增加科技在生産要素中的含量。

    本屆京交會,也讓我們看清了另一個趨向,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快遞市場,“競合”才是可持續發展的上策。楊傳堂部長在視察快遞企業時就強調,要在滿足自身發展的同時,加大開放創新力度,與其他企業既要競爭也要合作,以實現自身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互利多贏,推動快遞市場健康繁榮發展。

    合作不止于同業。馬軍勝局長則鼓勵快遞企業,“與上下游企業要進一步深化合作”。去年,中國快遞協會與中國銀聯簽訂了合作協議。據統計,一年間,快遞企業通過銀聯實現非現金交易300多億元,既解決了此前快遞企業與客戶“一手錢、一手貨”的弊端,又從外部實現了企業對資金的監管。今年,快遞業更有望通過銀聯實現1000億元的交易額。

    據了解,為推動快遞業與關聯産業深度融合,中國快遞協會還在京交會上與航空運輸、電子商務等行業協會和部分汽車製造企業簽訂了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快遞企業與航空、電子商務、新能源汽車等各方開展跨行業合作,並在航空貨代、快遞專用車輛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走出去 贏未來

    在我國已與世界上2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的今天,中國快遞企業的目光並沒有局限于國內市場。走出去,成為當下眾多快遞企業的戰略抉擇。

    在京交會上,這樣的趨勢袒露無疑。中郵速遞、順豐、申通、圓通乃至優速等快遞企業,均展示了國際業務。此次京交會,在中國快遞協會的牽線下,中俄兩國業務量最大的民營快遞企業——申通快遞與俄羅斯驛馬快遞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走出去”是大勢所趨,但究竟往哪走值得深究。一位嘉賓在快遞發展大會上發言時指出,鋻於歐美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且市場已趨於飽和等特點,國內企業“走出去”的重點可以放在增長快、前景好、潛力大的非洲、東南亞、中東、中亞、拉美、東歐等新興市場,採用合資、聯盟、並購等形式自建運營網絡,採取反向營銷、培育人才、實體投資等措施,參與境外經濟合作區、絲綢之路經濟帶等投資和建設,搞好屬地化經營。

    發展為要,殊途同歸。

責任編輯: 向思敏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