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高考語文、數學命題看改革趨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07 21:1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基礎·實踐·素質·創新——從2014年高考語文、數學命題看改革趨勢

    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記者吳晶、劉奕湛)7日高考首日,語文、數學兩科考試順利舉行。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相關部署,語文、數學兩大主科將是高考改革的“重頭戲”。而今年全國18張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特點和亮點,也從某種程度上預示著未來的改革走向。

    針對此,記者來到教育部考試中心,邀請語文和數學學科的相關命題專家從今年的題型、立意和要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梳理和分析。

    打牢基礎:強調核心素質

    專家:作為兩大基礎性學科,語文和數學考試的基本功能是考查學生核心素質。語文著重考查審美修養和人文精神,而數學則是理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語文題例】全國卷閱讀題《愛國科學家鄧叔群》要求學生結合材料回答“鄧叔群是如何主動犧牲個人利益、為國分憂的?”以及“作為一位愛國科學家,鄧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現?”等問題。

    專家:命題凸顯對試題內容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的解讀,貫徹了十八大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要求。

    【數學題例】甲、乙、丙三位同學被問到是否去過A、B、C三個城市,甲説:我去過的城市比乙多,但沒去過B城市;乙説:我沒去過C城市;丙説:我們三人去過同一城市。由此判斷乙去過的城市為哪?

    專家點評:考生要從文字敘述中抽取有用信息,利用其中的邏輯關係,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最終作出正確判斷,這是引導學生培養理性思維、敢做科學決策的改革方向。

    貼近現實:注重應用能力

    專家:“貼近社會、貼近時代、貼近考生實際”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語文、數學都要著重考查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語文題例】全國卷閱讀題《古代食品安全監管述略》梳理中國歷代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法律和管理經驗,引導考生關注我國當前社會熱點中的食品安全問題。

    專家:這種命題讓那些陷身於題海戰術的考生無計可施,使那些能深入觀察現實、思辨能力強的高素質考生在考試中獲益。

    【數學題例】全國卷提出“一天的空氣質量為優良的概率是0.75,連續兩天為優良的概率為0.6,如果知道今天的空氣質量為優良,則明天空氣質量為優良的概率是多少?”

    專家:這種命題體現了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巨大作用和應用價值,同時有利於考生更深領會統計與概率的應用價值。

    圖文轉換:助推素質教育

    專家:兩大學科拓寬了試題材料的來源,體現對“信息的獲取與加工、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事實的判斷與推理、結果的闡釋與交流等能力”的考查。

    【語文題例】全國及多地試卷出現大量的讀圖題和圖文轉換題。如:四川卷讀圖題要求根據《漢字字形演變表》配寫一段説明性文字,介紹漢字字形的演變特點。廣東、遼寧等省市試題中涉及統計數據、照片、漫畫、流程圖等讀圖、讀表題。

    專家:圖文轉換題既考查了對圖表的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又傳達了中國優秀的漢字文化,展示出了語言、文化綜合型試題的設計模式。此外,這種考查是對以往考試方式的有力補充,能夠很好地考查考生閱讀多種形式的信息,並運用語言進行分析和總結的能力。

    【數學題例】江蘇卷以古橋保護為題,考查考生的建模能力;全國卷試題涉及購買設備、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參加公益活動等內容。

    專家:這些命題有利於破除題海戰術、死記硬背,讓考生深深感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在日常學習中就要注意理論聯絡實際。

    激發創新:體現選拔功能

    專家:兩大學科都加強了對創新能力的考查要求,引導考生以新穎獨創的思維方式思考、解決問題,突破程式化的界限和束縛,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

    【語文題例】全國卷作文題“‘山羊’團體賽的新情況”:“山羊過獨木橋”是某學校傳統的團體比賽項目。以往的比賽是,雙方隊員兩兩對決,相遇時,會像山羊抵角一樣,盡力使對方落下橋,自己通過,通過人數較多的一組獲勝。不過,今年預賽中出現了新情況:有一組比賽,雙方選手相遇時,互相抱住,轉身換位,全都順利過了橋。這種做法當場就引發了觀眾、運動員和裁判員的激烈爭論。

    專家:材料極具開放性,解讀的重點也不固定,可從“傳統”“規則”“公平”“誠信”“榮譽”“共贏”“利益”等多個角度展開討論,為學生進行創新思維提供非常廣闊的思考平臺。

    【數學題例】最後的大題採取“分步設問,梯次遞進”的方式,設置兩到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較容易,後面的問題則對考生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專家:第一問為後面幾問搭建臺階,入手容易深入難,後幾問可為能力強的考生提供發揮空間,有利於合理區分不同層次的考生,為高水平大學選拔新生提供有效依據。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