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打破誠信“悖論”需要你我參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08 17:5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 吳俊、姜偉超)一邊製造不誠信,一邊抱怨社會缺乏誠信,這是發生在相當一部分人身上的誠信“悖論”。現在,是打破這個悖論的時候了。

    新華社聯合多家媒體開展的“中國社會誠信現狀”網絡調查,得出的結果耐人尋味:2.2萬名受訪者中,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對當前社會誠信現狀不滿意,但也有半數以上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過不誠信行為。這説明,不誠信的受害者往往也是製造者,重建社會誠信,打破誠信“悖論”首當其衝。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信是人類最看重的美德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包括“誠信”這個關鍵詞。此次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受訪者都認為誠信“非常重要”,但是在人們的行為選擇中,誠信的重要性卻時常被忽視。究其原因,與社會道德水平下降有關,而社會誠信管理體制不健全、失信成本低,也導致部分人為了私利而選擇失信。

    個人失信,雖然有可能僥倖逃脫不被人識破,但其造成的負面影響卻在短期內難以消除。例如福建永定金砂鄉的“無人賣菜一條街”,這一建立在鄰里互信、守望相助基礎上的經濟生態至今已延續18年,但假如有一些人不誠信,這一經濟生態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土崩瓦解。同樣的道理,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放鬆自我約束,做出不遵守規範的行為,社會誠信將不復存在,整個社會合作的基礎將會分崩離析。

    如今中國社會正處於全面轉型時期,社會誠信面臨多元衝擊,不誠信現象比較嚴重。必須意識到,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我們共同創造出了眼前這個缺乏誠信的世界,因此只有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從摒棄日常生活中不誠信的細節做起,才能逐步修復已經斷裂的社會誠信鏈條。

    打破誠信“悖論”,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特別是主動作為。有的人生怕“吃虧”,總想著別人先“動”,我再“動”。但是,如果人人都持這種觀望態度,人人都不動,社會的誠信建設就無法進入良性循環,甚至會每況愈下,屆時可能會人人自危,以鄰為壑,那才是人人真正“吃大虧”的時候。

    重建社會誠信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政府也應當積極有為。一方面通過各種載體積極發動公眾參與誠信建設,一方面帶頭提高公信力。同時,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大對不誠信行為的法律懲罰力度,用制度提高失信成本,不讓老實人“吃虧”;加大對誠實守信者的鼓勵,讓“好人有好報”等樸素道德觀在現實中應驗。

責任編輯: 王欣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