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區率先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09 11:16 來源: 上海市人民政府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金山張堰鎮秦望村。村民陳仁根一看到村主任包興連,就興衝衝地上前詢問:“我家的7畝田,什麼時候可以簽約入股合作社?今後會有分紅嗎?” 

  老陳要加入的合作社,正是金山區在全市率先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接下來,秦望的村民,只要以自家三五畝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每年不僅可獲得“每畝550斤稻穀”的土地流轉費,還有望在年底再獲得一份合作社收益分紅。

  “農民將土地流轉出來,有利於規模化經營。但隨著規模經營效益越來越高,如何讓流出土地的農民收益水漲船高,也是我們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金山區委書記楊建榮告訴記者,《金山區關於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若干意見》近期出臺,在推行家庭農場、完善專業合作社、做大農業企業同時,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新的經營方式,保障農民從土地上獲得更高、更可持續的收益。今年以來,張堰鎮、廊下鎮、楓涇鎮已試點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反響熱烈。

  在秦望村,首批76戶試點農戶中,同意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意向超過95%。

  流出土地,農民將有兩次收益

  陳仁根家有7畝承包地,在村裏算多的,現在全部流轉出去,每年流轉費有5110元。

  而鎮裏的另一位老農史伯才,前幾年承包了120畝家庭農場。張堰鎮黨委書記鐘美龍到田頭調研時,老史樂滋滋跟他算起了賬:自己和老伴經營120畝地,一年下來基本不需要請幫工,種糧食就可獲得10多萬元的年收入。

  鐘美龍發現,若是不種糧食,而是種植當地小有名氣的施泉葡萄,畝産值可達2萬元左右;如果生産其他經濟作物,效益也十分可觀。但是,那些流轉出土地的農民,從此卻只能每年獲得一筆基本不變的土地流轉費。如何保護原來擁有承包地的農民權益?

  陳仁根説,簽約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後,他將獲得兩次收益:第一次,是原來的土地流轉費;第二次,是年底分紅。如果土地股份合作社種常規三麥和水稻,一年可獲得每畝500元左右凈收益,其中25%留作公益金,另外75%則將在當年底分紅給農民。陳仁根家的7畝地,年底就可再得2600多元。若是合作社種植特色水果等經濟作物,他家在年底分紅時還可獲得更多。

  那麼,土地股份合作社如何産生?今後又由誰來運營?

  據介紹,秦望村正在試點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將在原來的村集體合作農場基礎上成立,經營範圍是450畝農田。這一片農田,由陳仁根在內的76戶農民流轉出來,他們將成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首批股東。接下來,村裏將召開76戶村民的戶代表會議,請他們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章程進行表決,並正式簽訂加入合作社的入股協議。“一旦試點成功,農民成為股東,個人收益也就能和股份合作社收益挂鉤了。”有關負責人表示。

  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經營團隊,將包括負責農業條線的村委會副主任、村主任助理以及兩名有經驗的老農。

  被問及“合作社到底能否給農民帶來分紅”時,包興連頗有信心地告訴記者,去年村集體農場純收益達13萬元;今年轉為土地股份合作社後,大部分面積仍經營相對穩定的糧食類作物,另有一小部分則嘗試種植櫻桃、蟠桃、梨等特色水果,今後或可讓入股農民拿到更多分紅。

  要想分紅,得先“做大蛋糕”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一種著眼長遠的制度設計。在金山區區長李躍旗看來,只有先“做大蛋糕”,不斷提高土地規模經營的效益,土地股份合作社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張堰鎮把“做大蛋糕”的期望寄託在村集體合作農場身上。鐘美龍告訴記者,家庭農場可以解決一家一戶的增收問題,而村集體合作農場則著眼于先提高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收入,然後再通過分紅方式讓所有入股農民得益。

  鐘美龍坦言,張堰在2011年曾做過一次調研,發現全鎮各村的集體經濟薄弱。與此同時,全鎮流轉出來的1.7萬畝農田有50%以上分散在外來經營者手裏,土地産出較為低下。在走出去考察多個先進村之後,他們提出了“村村辦農場”的設想,準備在提供優質、綠色農産品的同時,提升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帶動農民增收;另外,也借此轉變村幹部作風,鍛鍊一批可以“接班”的年輕村幹部,推動農業生産、農村經濟的發展。

  目前,張堰鎮9個村和鎮農技中心都有了自己的集體農場,總經營面積近3000畝。

  40歲的包興連告訴記者,秦望村集體合作農場成立於2012年6月,其中107畝由村幹部自主經營;其餘300多畝分3個片區,分別由3位有經驗的種田能手負責經營。作為集體農場場長,種田已有2年多,並收穫了不少心得:第一,自己真的會種田了,而以前根本不知道何時下苗、何時稻穀抽穗,更別談指導農民如何種田了;第二,每到農忙時節,10多位村幹部和村條線人員一起挑秧、一起扛稻穀,使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明顯增強;第三,村民們在“圍觀”村幹部幹農活的同時,雙方的感情距離明顯拉近了……去年,村幹部自主經營的107畝農田獲得純收入5.5萬元,而今後有望更多。

  鐘美龍設想,現在每個村有200畝集體農場,逐步轉制為土地股份合作經營,其中100畝種植糧食作物,以每畝500元純收入計算,年總收入在5萬元左右;另外100畝種植葡萄等經濟作物,以保守的每畝5000元純收入計算,年總收入在50萬元。這兩項加起來,一個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年總收入可達55萬元,其中75%也就是41.25萬元,可在年底作為第二次分紅髮放給農民。

  但是,村幹部經營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積極性從何而來?據介紹,張堰鎮所有村幹部經營集體農場,不會領取一分一毫的工資,而主要在村幹部考核機制中得到體現。包興連向記者透露,去年自己年收入9.9萬元,其中有1萬元左右與“種田業績”直接相關。今年初,他與鎮長簽訂新一年的“經濟目標責任書”,其中第三條就列出了村集體農場的畝均收益,並在考核總分值中佔到了10分。

  而廊下鎮則將由龍頭企業牽頭做強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收益。據鎮黨委書記陳國忠透露,廊下鎮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首先圈定10多畝的土地範圍,共涉及第一批8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戶。這10多畝土地,由一家農業企業用來經營蘑菇産業,目前已在設備設施方面投入4000多萬元,預計每畝産出可達30多萬元。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後,龍頭企業和流轉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一起成為了股東。對於農民來説,他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出來,企業通過蘑菇生産加工項目獲得了較高的收益,農民有理由在今後分享部分紅利;而對於龍頭企業負責人來説,為了降低土地風險,保證投資生産的穩定性,也願意把一部分利潤讓給農民。

  索之路,正在不斷延伸

  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後,能在合作社股份中佔多少比例?在張堰鎮的集體農場模式中,因為所有收益歸農民所有,所以按照1畝為1股來操作,較容易被農民接受。但在廊下鎮,由於有高投入、高收益的龍頭企業參與,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所佔的比例就較難確定。有人提議,按照每畝水稻年産值2500元計算,農民剩餘的15年承包經營權“打包”價值在3萬多元,不妨以1畝3萬多元的對等價值來折算股份;但也有人認為這一方案並不週全。目前,廊下鎮的相關制度設計還在積極研究之中。

  還有人擔心,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後,萬一遭遇颱風等天災,土地上“顆粒無收”,農民豈不是連原來的土地流轉費這份“保底收入”也沒了?據透露,金山區已邀請安信農保參與進來,一同進行新險種開發,從而確保土地股份合作社在遭遇天災之後,也能讓農民獲得最低的土地流轉費收益“賠償”。

  “制度的細節設計還在完善之中。”金山區委副書記、區三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祝學軍説,今年,金山區將全面完成本區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工作,為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這也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礎。

  讓農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分享農業規模經營的紅利,似乎已勢不可擋。

  據透露,楓涇鎮下坊村新建了400畝茶園,外來投資者也與流轉出土地的農民一起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讓農民可以參與茶園今後的收益分紅。而金山衛鎮雖然目前還沒成立實質性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但已在各村組建了8種模式的集體合作農場,探索最適合該鎮的農業規模經營之路,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和農田産出。鎮黨委書記幹永琴透露,村集體合作農場通過種田獲得收益,之後收益歸入村集體經濟組織,待到時機成熟之時,就可以通過集體經濟改制的方式讓農民享受分紅。

  金山區農委主任張亞軍告訴記者,率先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還必須提前考慮相關的規範事宜。目前,張堰鎮已出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權登記制度》、《土地股份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土地股份合作社收益分配製度》這三項制度,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 盧靜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