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高考豈能任由金錢作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18 19:3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新華社記者周暢、姜偉超)河南查出高考違規違紀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人數之多令人驚愕。“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荒謬邏輯,居然在舉國關注的高考中暢通無阻發人深省;案件暴露出來的“監守自盜”漏洞更令人深思。

    二本2萬元,一本3萬元,重點一本5萬元,名校另議;7萬元搞定一個考點,兩三千元搞定一個監考老師。金錢開道,輕易洞穿了層層把關的高考“大門”,不但撕裂了高考本身的公平公正,而且使被替考者頂掉的考生及其家庭十幾年的付出付諸東流,讓他們滿懷期待的前程化為泡影。

    從手機信號屏蔽、全方位視頻監控再到指紋核對,監考技術手段不可謂不先進;從戶籍學籍管理、資格審查再到各種證件核對,制度實施也不可謂不嚴謹。然而就是在如此“全方位探照”下,替考團夥仍能打通層層關口,把高考考場變成權錢交易的市場,可見制度再嚴密、技術再先進,執行制度、運用技術的人出了問題,一切都是枉然。

    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對替考行為的處罰均有明確規定,遺憾的是主要針對替他人考試的學生和由他人替考的考生,而且停留在治安管理處罰層面。更要命的是,種種法律法規都缺乏對策劃組織者和監考人員違法犯罪行為的實質性規定,所謂的“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條款,由於缺乏刑事法律支持而難以落實。如此寬泛的處罰規定,何以震懾違法犯罪?

    縱觀近年來對高考替考案件的處理,考前表態的“堅決查處”“嚴肅查處”大都是“高舉輕放”,對“監守自盜”的監考人員的處罰,多以調離崗位等內部處分了事。如此低成本,何以打消替考利益鏈參與者違法犯罪的念頭?

    今年高考前夕,河南省招生辦公室曾表態“為廣大考生營造公平正義的高考環境”,而幾乎在同一時間,高考替考的“小廣告”卻在網絡和校園裏肆意散佈。為何“地球人都知道”的替考問題,主管部門卻要等到被曝光後才去查處?種種“嚴防死守”的表態之後,究竟還有沒有“落地”的作為?

    猛藥去沉疴。嚴懲高考替考行為,到該動真格的時候了。修補法律法規漏洞,讓所有參與替考作案的人都無所遁形,並從刑法層面加大對替考等舞弊行為的懲治力度,才能用替考參與者的痛捍衛高考的公平。

    高考不能成為“金錢説了算”的遊戲。

責任編輯: 滿子會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