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領導人在國內外一系列場合多次強調: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是正常現象,今年中國有信心實現7.5%的GDP增速目標,保證充分就業的增長,讓人民生活不受大的影響。 上述承諾,既延續了年初兩會期間明確的區間、定向的宏觀調控政策,又再次顯示了本屆政府在新常態下穩增長、保就業、惠民生的努力方向,更重要的是傳遞出對全年經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但是,有少數媒體對此進行過度解讀。比如有觀點就認為,這表明7.5%是必須保的底線,是個不能動的“絕對數”,哪怕全年增速最終是7.49%,也是“增速失守”。這顯然是一種誤讀,是對當前我國宏觀調控的整體思路,特別是對增長、通脹、就業等之間的關係缺乏正確的理解。 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強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正常現象,體現了黨中央對客觀經濟規律和國內外經濟發展大勢的洞察和把握。一方面,世界經濟形勢在危機之後雖然漸漸復蘇,但其進程是緩慢的;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在經過長期較快增長之後,經濟總量明顯提升,已經進入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題的“第二季”,速度放緩實屬規律使然。把7.5%作為一個調控指標,表明容忍經濟增速適度繼續放緩。 眾所週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既有賴於自身的努力,也會受外部環境乃至自然因素的影響。所以,發達國家和諸多國際組織也經常調整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年初,全國兩會時提出實現7.5%的增速目標,其體現的並非恪守一個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能差之毫釐的數字,而是本屆政府在新常態下順勢而為、克服困難、確保增長的決心和信心。 宏觀調控是一套組合拳。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運用四象限的分析方法,可以把經濟增長模式相對劃分為高增長高通脹、低增長低通脹、高增長低通脹、低增長高通脹4種模式。毫無疑問,高增長低通脹是一種最佳模式,也是當前和未來經濟發展與宏觀調控需要追求的目標。考慮到總量增長對就業固然有作用,但在生産力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增速與就業也並非絕對不變的線性關係,所以,中央在確定保增長下限時,又以“或者”明確了就業和物價的調控目標。3個目標組合在一起,使得調控有相當的空間和餘地。 今年1至5月的數據顯示,作為先行指標的生産者價格,無論是出廠價格還是購進價格,無論是同比價格還是環比價格,其降幅都連續3個月逐月縮小。而工業生産、投資、消費的增速也呈基本穩定態勢。由此表明,在新常態下實現經濟發展目標是可能和可行的。 當然,在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同時,解決發展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逐步實現轉型升級目標同樣重要。這也是容忍增速放緩的目的所在。只有實現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目標,經濟增長才能具有可持續性。因此,我們要抓緊時機和時間,努力化解消化過剩産能,改善調整産業、行業和産品結構,培育新的增長點;同時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努力縮小收入差距,促使房價向符合其價值的方向回歸,以使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穩步實現可持續發展。(潘 藩)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