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讓絲路文化提振發展雄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3 10:5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記者 傅雲威) 習近平主席去年在哈薩克斯坦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時,曾感嘆歷史過往讓人感到“十分親切”。而今,這種文化上的認同感得到了世界上的廣泛響應。

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遺産獲得成功。這是對絲路文化的肯定,也是對國際合作的褒獎。我們有理由相信,不斷崛起的絲路文化將極大提振區域合作共贏的發展雄心。

古絲綢之路始於長安終於歐洲,綿延上萬里,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之路、經貿互通之路、和平交往之路。由於生態惡化、戰亂、商路改道等原因,絲綢之路逐步衰落,到近代幾近泯沒無聞。

世易時移,絲路文化地位沉浮跌宕,卻從未脫離經濟現實而獨存,而始終契合沿線國家的命運興衰。正如甘肅省博物館館長俄軍所言,文化現象往往是經貿合作的粘合劑乃至先行者,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要強大的文化精神相輔助。

後金融危機時代,絲路沿線地區發生重大變化,傳統歐美市場萎靡之際,各國相互依存度上升,渴求在多領域實現互聯互通,融合共贏,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但這需要巨大的文化號召力及深厚的政治互信,方能凝聚各方合力。

中國領導人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之所以引起沿線國家強烈共鳴與響應,是因為它喚起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彰顯了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文化理念,成功地將歷史與現實、文化與經貿、夢想與路徑相粘合。

中國領導人的絲路情懷無疑是真誠而務實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自履新以來,足跡踏遍了南亞、歐洲、中亞、東南亞,努力實現中外經濟更高層級的融合共贏,在促進經貿合作的同時,重視開展人文交流。譬如,近年來,中國政府獎學金惠及越來越多的周邊國家年輕人,未來10年,中方將向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3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當前,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經濟互補性凸顯:中國是油氣消費大國,而不少絲路沿線國家是能源生産大國;中國長于基礎設施建設,不少國家亟待通過基建促發展;中國在努力提高對外投資規模和效率,不少國家急需引進外資……對中國而言,復興“絲綢之路”不僅要重溫歷史,更要繼承傳統、著眼現實,構建多國互利共贏、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格局。

當然,如同古絲路上的商隊會遭遇各種不測,在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征途上,各國仍不得不面對諸如環境惡化、恐怖主義、發展不均衡、貧困等挑戰,這需要各地區和國家不斷加強文化紐帶、增加政治互信、密切經貿往來、升級國際合作,共同攻堅克難。

此次三國聯合推動絲路申遺成功,具有極大的象徵意義和現實意義,它呼應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內涵,有助於提高沿線各國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有利於增進各國友誼、人民感情、區域團結。

文化的力量將使人們愈發堅信,一個以絲綢之路命名的經濟帶,必將橫跨亞歐大陸、輻射太平洋地區,為促進産業高度融合、資本高度融通,造福億萬商家和民眾,釋放無窮能量。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