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豐收 新型主體有了“煩心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4 11:2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濟南6月24日電(記者潘林青、葉婧)“今年的小麥不光産量高,質量也特別好,平均畝産超過550公斤。可這麼多糧食上哪兒去晾曬、儲存呢?”龍振存是山東省滕州市級索鎮陽光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剛剛享受到小麥豐收喜悅的他,又有了新的“煩心事”。

龍振存告訴記者,以前一家一戶種田,隨便找點地就晾曬了,但合作社今年流轉了400畝地,至少有220噸小麥需要晾曬、儲存,而合作社目前僅有600平方米左右的地塊存放農機具,難以滿足需求。“只能把聯合收割機先派出去給別人收,讓自家的小麥在地裏多長幾天,降了水分之後直接收下來賣掉。”

不僅在晾曬、儲存方面存在困難,多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向記者反映,隨著糧食規模化種植面積增大,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也面臨著更大的市場、自然等方面的風險,而當前農業風險化解機制仍不健全。

6月9日傍晚,山東滕州多個鄉鎮遭遇雷陣雨、冰雹,多數在田作物受災。滕州市西崗鎮農業辦主任張永告訴記者,這個鎮共種植小麥5.8萬畝,截至9日上午,已收穫小麥約3.8萬畝,未收穫的2萬畝小麥中有近一半面臨絕收,這些地塊幾乎全為種糧大戶所有。

“現在種糧風險太大了,並且難以有效化解。”西崗鎮舜耕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蘇長學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土地流轉費用為1000元/畝,再算上這一季的種子、化肥、人工等成本,經過一場冰雹後他平均每畝地虧損超過650元。

另外,除了儲存晾曬困難、種植風險難化解,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還反映,雖然一些新型農業技術具有明顯的增産、節本、增效潛力,卻因為缺乏從中央到地方的獎勵措施而難以得到有效推廣。

比如,與傳統平作相比,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發的“小麥壟作高效節水技術”,提高了小麥産量和水分、肥料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産成本,適合在黃淮海地區水澆地中高産田推廣應用,但由於缺乏激勵措施,年度最高推廣面積僅為100多萬畝,技術覆蓋面、普及率有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用積極性不高。

不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期盼,有關部門能夠採取為糧食烘乾設備提供經濟補貼、在糧食主産區集中建設糧食烘乾場所等措施,緩解“有糧難曬”的窘境。同時,優化政策性農業保險內容,降低或化解種糧風險,讓他們能夠“放心種糧”,並將新型農技推廣納入補貼範圍,提高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轉化效率。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