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5 17:2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南京6月25日電(孫彬、劉少石)面對土地資源短缺的現實,江蘇省積極探索新機制,以“向上發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動態巡查”防止土地浪費,以“綜合整治”補充土地後備資源,通過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節地水平和産出效益“雙提升”,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向上發展” 提高土地利用率

    江蘇是經濟大省,也是資源小省,全省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尖銳,提高土地利用率迫在眉睫。對此,江蘇省出臺了《關於全面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見》,提出堅決守住耕地保護數量和質量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發展邊界線四條底線。江蘇省國土廳廳長李侃楨説:“這四條底線必須嚴守,是高壓線,絕對不能碰,更不能逾越”。

    丹陽市通過挖掘自身潛力,節約集約用地已成為當地企業的自覺行為。佔地10余畝的僅一公司,畝均稅收卻高達204萬元。走進這家國際化的公司,記者發現,企業辦公、裝配、研發、倉儲等空間佈局十分巧妙。公司“向上開發空間”,研發了立體式的儲貨櫃,將佔地面積較大的設備産品通過立體式存儲節約用地。

    全國經濟百強市太倉市從有限的土地資源中尋求突破,鼓勵引導企業建設多層高標準廠房,不斷提高單位面積土地投入和産出水平。

    江蘇明輝化纖公司董事長朱月明説,公司建設的年産60萬噸纖維項目,總投資35億元,僅佔地231畝,建設高標準廠房“向空中要地”,畝均投資強度達1515萬元/畝,大大節約了土地。

    動態巡查 防止土地資源浪費

    土地的閒置浪費是江蘇推進節約集約中遇到的一大問題。對此,常州國土局利用科技手段,加強土地供後開發利用全程監管,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效防止土地浪費。

    常州國土局副局長余立新説,常州充分利用內容豐富的土地“一張圖”工程、電子政務系統、三級動態執法巡查系統等信息化成果,開發研製了土地利用動態巡查系統,實施預警和通報手段,有效提高了土地用地率。

    位於常州市春江南路東側、龍城大道南側的一個123畝的地塊,在2008年被一企業用於建設廠房。由於經營不善,企業瀕臨倒閉,常州國土局與原單位簽訂土地收回協議後,重新供應給新的企業利用,防止土地閒置造成的資源浪費,僅2013年就回收3000多畝閒置地重新利用。江蘇省2013年則盤活存量和閒置土地近8萬畝。

    余立新説,動態巡查系統的運用,使管理手段由重審批環節轉向批前、批中和批後監管並重發展,貫穿了國土資源的“批、供、用、補、查”的各環節。據了解,截至2013年底,常州市單位GDP建設用地規模為427畝/億元,“十二五”期間已下降了27.7%。

    綜合整治 補充土地後備資源

    綜合整治是補充土地後備資源的重要方式,江蘇近年來已整治土地109萬畝,新增耕地25萬畝。“百年煤城”徐州市通過加大科技創新與資金投入,把採煤塌陷區“包袱”變成後備土地資源,通過推進生態轉型,使煤礦塌陷區重新變為良田和濕地公園,實現煤炭採空區上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徐州市賈汪區國土局局長楊德峰説,針對採煤塌陷地的不同特點,賈汪區採取“分層剝離、交錯回填、煤矸石填充”等多種新技術,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治理,通過科學規劃將塌陷區治理成為高效農業示範區,實現了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緩解了人地矛盾,充實了土地後備資源。

    如今十多平方公里的潘安採煤塌陷區已治理成集湖泊、濕地、農家樂為一體的休閒公園和大批良田。以德國魯爾園區轉型為樣本,利用關閉的權臺煤礦工業廣場,建設東方魯爾文化生態産業園,對塌陷區土地進行最大效率利用。

    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先導區之一的常熟市海虞鎮,制定了以總體規劃為綱領、以國土規劃為保障的城鎮發展總格局。

    海虞鎮黨委書記馬維剛説,海虞鎮對搬遷農戶全面實施農宅置換商品房政策,有效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儲備和利用率。通過土地綜合整治,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空間佈局的科學調整,促進了土地利用的節約集約,也促進了經濟的轉型升級。

責任編輯: 宋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