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擠壓”下我國産業佈局向西調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6 09:36 來源: 新華每日財經分析
【字體: 打印本頁

    在人均GDP超過67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後,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正在慢慢消失,正面臨來自國際上發展高端製造業和周邊國家吸引低端製造業的“雙重擠壓”。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産業轉移和重點産業佈局調整的政策措施,提出結合“一路一帶”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引導産業向中西部轉移,並在西部地區建設向西開放産業平臺。

    近幾年,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我國製革、鞋服等製造行業訂單開始轉向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訂單東南飛”。亞洲鞋業協會調查結果顯示,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製造成本節節攀升,東南亞鞋業已搶走中國約30%的訂單。

    在此背景下,引導東部産業轉移,不僅有利於短期穩增長,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更是調整産業佈局、協調區域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之前,我國連續出臺多項重大戰略規劃,引導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這些國家戰略規劃實現的前提和核心是引導産業向中西部轉移,這也是建設新型城鎮化的必然要求。

    常務會議提出,營造承接産業轉移的“硬環境”和“軟環境”,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李克強總理強調,産業轉移不能光由政府推動,更不能強迫企業去做。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用低成本、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吸引企業自主轉移。

    從微觀層面看,企業是否轉移往往考慮成本、市場等因素。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勞動力成本、巨大內需市場優勢,隨著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改善,吸引勞動密集型産業和加工組裝産能有優勢。未來將有更多企業沿著黃金水道和鐵路等交通幹線向內陸轉移。

    在很多年前就有專家提出,與其將大批勞動力從內陸地區吸引到沿海地區就業,不如把工廠搬到內地,把工作崗位“送到”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讓就業者在本鄉本土就能得到提高生活水平、謀求個人發展的機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內陸地區也不能有“坐等就業機會”的心態,應積極投入資源提升本地勞動力素質,讓就業機會進得來、留得住。

    産業轉移不是轉移落後産能,而是與産業升級結合在一起。中西部很多地區環境資源脆弱,不可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沿海産業轉移需與當地特色産業發展結合起來,例如,在西部推進煤炭和現代煤化工建設,在西南發展水電,在北方發展風電。

    與此同時,還需要注意中西部産業轉入地區的經濟結構均衡,而不是片面地壯大少數幾個具有本地資源、成本和區位優勢的行業,避免出現新的區域性、結構性勞動力過剩,同時也能助長中西部地區消費能力的提升,促進産成品的就地消化。

    在一定程度上,産業轉移是優化産業佈局的過程。未來我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沿海經濟需發揮引領作用,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發展高端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與發達國家競爭,而廣大中西部地區需通過承接沿海産業轉移,並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加速工業化進程,縮小與沿海的差距。這樣將形成産業梯度開發模式,無疑可大大增強我國經濟發展迴旋空間和後勁。(記者 郭洪海)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