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搭乘“向陽紅09”船從江陰起航,執行2014年~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前往西北太平洋開展科學考察。 出發後,“蛟龍”號將首先奔赴南海開展超短基線標定作業,執行本航次第一航段第一階段任務。據悉,“蛟龍”號在下潛後,與母船的聯絡需要精確的定位系統,超短基線就是用於聯絡的定位系統。本次作業主要是驗證“蛟龍”號的定位性能,並排除可能的故障,重新標定超短基線定位系統,提高定位精度,為後續下潛提供保障。 那麼,此次“蛟龍”號的“西太探索之旅”有哪些看點?又會帶來哪些驚喜呢? 看點一:技術人員上崗操作 據航次現場副總指揮、“蛟龍”號潛航員葉聰介紹,在第一航段,“蛟龍”號研發單位人員大幅減少,潛水器的維護保障運行工作逐漸向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過渡。新上船的技術人員增多,並將上崗實際操作。 2013年,“蛟龍”號從海上試驗轉入試驗性應用,開始執行海洋科學考察任務。“通過試驗性應用航次,‘蛟龍’號將逐步提高作業能力,培訓技術人員,加速潛水器規範化運行,讓潛水器更加貼近科學考察的實際需求。”葉聰説。 看點二:海底考察新增利器 勘探海底“聚寶盆”,離不開深海“利器”。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微型遙控潛水器“龍珠”號,將首次搭乘“蛟龍”號潛入大洋,探索深海奧秘。據葉聰介紹,“龍珠”號可以去一些“蛟龍”號不能到達的區域,擴大載人深潛的作業範圍。 在本航次開始前,全國多家科研單位研發的29種作業設備,都申請搭載“蛟龍”號參與海洋科學調查。最終,本航段僅有沉積物取樣器、原位土工力學測試儀、生物存放箱和“龍珠”號如願以償。除“龍珠”號是新增作業設備外,其餘3種都參加過海試,經改進後再次搭載。 看點三:作業海域具有探點 本航次第一航段的作業海域是位於麥哲倫海山區中部的採薇海山富鈷結殼勘探區,繼續進行底棲生物和結殼調查,履行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的義務。 富鈷結殼是一種富含鈷和其他稀有金屬的海底鐵錳氧化物,集中生長在沒有沉積物覆蓋的海山、海底和海臺的斜坡和頂部,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開發前景。 看點四:下潛人員肩負重任 由於下潛機會寶貴,每名搭乘“蛟龍”號下潛的人員都肩負重任。有的要完成科考任務,有的要調試作業工具,還有的要輔助駕駛潛水器。 經過安全教育、技能培訓和考核,本航段有9名科學傢具備下潛條件。葉聰介紹説,“蛟龍”號在第一航段預計下潛5次,下潛深度在1800米~5000米。在通過工程下潛確認潛水器技術狀態後,科學家將有機會參與後續的科學應用下潛。 擔任本航次“蛟龍”號下潛任務的依舊是3位深海“的哥”:葉聰、傅文韜、唐嘉陵。去年全國公開選拔的6名潛航員學員中的4人參加了此航段,但暫時不會搭乘“蛟龍”號進行深潛試驗。 (朱彧)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