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從夏糧“十一連豐”看全年糧情走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9 10:3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記者 王宇、劉羊旸、于文靜)農諺道:“夏糧豐收,全年主動,以秋補夏,擔驚受怕。”在經濟出現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夏糧的“十一連豐”無疑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增添了一抹亮色。

    展望全年,夏糧豐收為確保口糧的絕對安全打下穩固的基礎。與此同時,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糧食生産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不容忽視。

    為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奠定穩固基礎

    農業豐,天下安。夏糧的穩産對於穩增長、穩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為全年的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作為主要口糧的小麥的豐收,對保障糧食有效供給、保證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夏糧的豐收也可以減少農産品價格的波動,為穩定物價總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秦富説。

    “今年夏糧豐收表明我國糧食生産能力特別是小麥生産能力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達到了高産、穩産的水平;同時也表明了我國糧食生産基礎設施、技術、調控管理等方面已進入成熟階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表示。

    在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看來,夏糧在全年糧食産量中所佔比重雖不是大頭,但其豐收對於確保口糧的絕對安全、確保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有著重要意義,而且還會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當前夏糧豐收對於全年糧食增産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據氣候專家分析,今年可能會發生厄爾尼諾現象,這對秋糧增收將構成一定的威脅,因此此時夏糧的豐收顯得尤其珍貴。”韓一軍説。

    “糧食是‘百價之基’,夏糧豐收也讓我們在糧食市場價格方面吃下一顆‘定心丸’。”招商證券農業分析師黃珺認為,物價的走勢受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影響,産量的增收無疑意味著供給的增加,有利於糧食價格的穩定,進而對CPI的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

    主糧供應“緊平衡”成中國糧情新動向

    夏糧的“十一連豐”對於“端穩飯碗”和確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但不能由此認為糧食安全高枕無憂。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糧食的進口品種和數量都在增加,主糧供求格局已從原來的“總體平衡、豐年有餘”正逐步過渡到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

    “如果按照我國糧食包括穀物、豆類和薯類口徑計算,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90%以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從2009年起,我國穀物總體轉為凈進口。2012年我國小麥、玉米、稻穀和大米等穀物進口量大幅上升,凈進口同比增長3.1倍,主糧進口實現了常態化。

    根據國情學者的判斷,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我國人口還要繼續增長,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轉移會增加糧食、動物性食品的消費量。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在增長,膳食結構還會進一步提高動物性食品所佔的比重,我國對口糧和飼料糧的需求將繼續增長。

    “主糧進口量的增長一方面表明國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也凸顯出主糧供應日益處於一種‘危險’的平衡中。”中國農協常務副理事長、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曉軍説。

    對於如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一是要提高國內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二是要提高國際市場糧源掌控能力,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糧食生産可持續性面臨新挑戰

    糧豐則農穩,農穩則國安。糧食安全對於人口大國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應該看到,儘管夏糧實現了“十一連豐”,但長遠來看,我國糧食生産的可持續性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糧食豐收固然是好事,但我們也要看到豐收背後的隱憂。”程國強認為,小麥豐收對於收購、倉儲的壓力不容忽視。同時我國小麥的品種品質與國內消費結構需求還有一定差距,下一步要通過調結構,在提升小麥優質品種上下工夫。

    “我國農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産能嚴重透支,農業綜合産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資源環境承受能力。”葉興慶認為。

    對此,國家已著手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繼續在陡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開展華北地下水超採漏斗區綜合治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濕試點等。

    今後,要通過增加健康的産能,以彌補這些不健康産能退出造成的缺口,並力爭使總産能有新的提高。要在保護好耕地、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科技進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等方面付出艱苦努力。

    此外,專家們還指出,糧食價格形成機制需要進一步市場化。近年來,我國實施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等農産品價格支持政策,一方面,對有效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實現糧食産量連年豐收發揮了關鍵作用;另一方面,也使糧食市場價格“托底”信號顯著,糧價“只漲不跌”預期增強,糧價形成機制被扭曲;國內外農産品價格倒挂,進口壓力加大。

    “要推進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實現市場定價,使糧價形成與政府補貼脫鉤,建立農産品目標價格制度,既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又有利於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為糧食生産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李國祥建議。

    這一現象已引發高層強烈關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對完善農産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製作出了明確部署。會議提出,在保護農民利益前提下,推動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和農業補貼政策逐步向農産品目標價格制度轉變。專家認為,這一制度建設更尊重市場定價機制、避免價格扭曲,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