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審計風暴曬出“細賬”、揭出“蛀蟲”的背景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劃定“不折不扣”整改“時間表”,明確從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入手,以改革克服屢審屢犯的“牛皮癬”。 6月底,18份審計公告,一份中國經濟的“全面體檢報告”密集襲來,政府部門、大型國企、專項資金的運行暴露在陽光之下,審計旋風成為“新常態”。今年年初,李克強明確財政金融、民生資金和樓堂館所三大審計重心;年中,到了檢閱結果、力促實效的季節。 李克強7月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各部門“一把手”是整改的第一責任人,要列出整改任務清單,排出時間表,實行對賬銷號,10月底向國務院報告整改情況,並在向全國人大報告後對社會公佈。 在“不折不扣”堅決嚴肅整改的部署之下,人們希望這份嚴格的“時間表”可以成為治理公共資金、權力運行之疴的一副“猛藥”,畢竟問題並非小數——在6月底公佈的38個中央部門單位審計結果中,八成部門“三公”經費管理使用違規;絕大多數部門存在會議費超標、超範圍或虛列問題,涉及金額逾1300萬元人民幣(下同);僅一個中央本級部門及34個所屬單位就存在賬外設立“小金庫”近2億元。 不過,在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審計署特約審計員王雍君看來,“事後監管是第二位,制度漏洞很大,監管就會力不從心,有效監管必須以健全制度為前提”。監管的本質是“防火”而不是“救火”,如果只是事後檢查,審計就會墮入屢審屢犯的“怪圈”。 此番,李克強明確將著力構建長效機制,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克服屢審屢犯的“牛皮癬”。從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入手,推動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進一步簡政放權,將適合地方管理的事項連同項目確定權和相關資金分配權一併下放。強化責任追究,建立和落實決策審批終身責任制、執行監督連帶責任制,依法規範財政收支行為。確保公帑花得明白、用得其所、造福人民。 “每年審計出的預算管理問題,實際反映出財政制度改革還明顯滯後,這些制度漏洞為違規、腐敗、尋租提供了空間”,王雍君對中新社記者分析,預算改革是重中之重,目前預算程序早期無詳細部門規劃、缺乏預算聽證質詢辯論等必要程序、預算邊界交叉重疊,加之預算執行結果未能以資産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政府投資表等制度性報告定期披露,使預算準備、執行、評估、報告整個流程漏洞頻出。 除了從制度入手,李克強著眼監管與發展的互動。他要求通過整改促進穩增長、調結構,一方面要盤活趴在賬上的存量資金,整合專項、優化增量,切實使寶貴資金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促進“脫實向虛”的信貸資金歸位,更多投向實體經濟,有效降低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要花好每一分納稅人的錢是一門學問。特別是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正經歷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監管必須寓于經濟發展全過程,才能相得益彰,真正守好公共資金、管住權力運行。(記者 董冠洋)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