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風暴要讓老毛病不再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7 10:11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日前,審計署發佈的系列審計公告在國內掀起一場“審計風暴”,政府部門、大型國企以及專項資金的運行都被暴露在陽光之下,公眾發現一些平日赫赫有名的機構在審計署的“火眼金睛”下現出了在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執行國家政策以及重大決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今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要求,審計隊伍切實當好國家利益的捍衛者、公共資金的守護者、權力運行的“緊箍咒”和反腐敗的利劍。如今,審計署正在認真扮演這些角色,也確實讓人們看到了成效,但也帶來一些疑惑。

    一方面,公眾欣喜于公共資金和權力運行受到前所未有的嚴格監督,通過對一些問題的曝光和整改,能夠促進部門、國企和專項資金良性運轉;另一方面,公眾也發現一些問題和毛病反復出現,有些單位甚至明知故犯,它們為何不能吸取前車之鑒,在審計曝光之前就解決那些顯而易見的問題。

    縱觀最近公佈的審計報告,對比前幾年的審計報告,就可以發現每次審計風暴來襲,都可以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比如,在2011年針對地方債審計就提到,有不少地方政府在國務院明令禁止時還是違規給465億元債務提供了擔保;到今年審計時又發現地方政府及所屬機關事業單位違規提供擔保3359億元。問題不在於金額的多少,而在於一些地方政府的陽奉陰違。

    再者,十八大之後接連推出數十道“禁令”約束政府和官員的行為,比如反奢靡享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一定程度上,“八項規定”、“約法三章”的效果還是明顯的,但是最近審計報告也顯示,38個中央部門單位中,有八成部門“三公”經費管理使用違規;國家衛計委及其34個所屬單位賬外設立“小金庫”就有近2億元。國企審計中,豪車、高爾夫球場、私設“小金庫”發放福利更是頻現,猶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為何出現這樣的局面?恐怕原因不外乎有三個方面:首先,在全國範圍內的審計風暴還沒有形成常態,大量政府部門、國有企業還是審計監督的薄弱環節,即便有一些地方審計,也容易流於形式,難以達成監督的目的;其次,縱然一些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有內部審計,但是自糾自查的效果不明顯,內部的制衡與監督力量形同虛設;再次,外部審計力量介入確實發現並曝光了一些問題,但一些單位整改並不嚴格,問責也失之於寬。

    這樣三重因素的疊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審計署歲歲忙,老問題年年見”的尷尬局面,審計風暴變成了“茶杯裏的風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因如此,我們需要打破這種審計的怪圈,推出強有力的措施,讓審計風暴既能查出問題,也能處理問題,更能預防問題再現。

    一方面,審計風暴需要成為“新常態”,許多部門和國企與審計部門不能像牛郎織女一樣——一年才見上一次。儘管最近一段時間,審計的頻率密集了許多,但是這並沒有成為制度性的安排,要給公眾一個穩定的預期,同時也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監督,這樣的高頻度審計風暴形成常態。

    當然,審計成為常態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審計隊伍、審計方式、審計領域等不能陷入常態,它們可以不斷交叉和變化,避免審計機構與被審計單位形成“貓抓老鼠,老鼠戲貓”的關係,否則再有效果的審計也會流於形式。同時,審計部門要與人大、公眾等進行良性互動,進而形成監督的合力,防止老毛病。

    另一方面,審計風暴需要帶動問責風暴,尤其對於明知故犯的部門及其相關負責人,要輔之以黨紀、政紀和法律的處罰。通過那些曝光的審計公告就可以發現,有一些明明是制定財經紀律和規範的部門,不斷要求其他單位依法行政,結果自身及其下屬機構也在“三公”支出、預算管理、會計核算方面出現匪夷所思的違紀違法問題。

    顯然,這不是用“不知者不為罪”所能解釋的,而是明知故犯的問題。這就要求審計部門與紀律、法律、組織部門協同作戰,在發現問題後,除了要求單位整改,還必須嚴格追究責任人的紀律和法律責任,只有問責從重從嚴,讓一些人丟了烏紗帽,甚至受到法律嚴懲,才會有警示作用,讓老毛病不再犯。(記者 田享華)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