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記者淩軍輝、楊洋)高考體育加分政策走過近30年,近年來因頻曝醜聞而備受質疑。體育加分政策如何保障公平?未來何去何從? 教育部8日表示,將研究制定進一步減少和清理高考加分的政策,重點減少加分項目,降低加分分值,嚴厲打擊加分資格造假。 加分成“黑箱” 遼寧本溪高級中學87名體優生加分涉嫌造假一事還在調查,河南漯河高級中學又被曝光有74名考生獲國家二級運動員被加分……體育加分政策再一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加分程序和公示遭受質疑。 國家二級運動員高考享受加分政策始於1986年,旨在鼓勵學生注重全面素質的培養,但近年來卻成為部分考生非法獲取加分的“捷徑”。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高考體育加分趨於三集中:向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集中,向少數名校集中,向個別項目集中。 由於體育加分全程不透明,外界很難監督。 一些熟悉加分內幕的知情人介紹,一些名校會組織成績靠前的學生參加冷門項目的競賽,為他們上清華、北大鋪路。本溪高中87名體優生中有25名游泳體優生,其中14人都是在2013年1月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少兒游泳冠軍賽獲得的二級運動員資格。 政策成“雞肋” 名校高分考生獲得體育加分,看似全面發展,實則暗藏“貓膩”。一些教育界人士告訴記者,考生想要通過體育、藝術特長選拔,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培養專業素養,文化課學習往往難以兼顧,這也是體育類、藝術類專業錄取分數線遠低於普通專業的重要原因。 “如今,體優生集中在少數名校,集中在高分段考生,很難讓公眾信服,甚至教育界內部人也感到不可思議。”一位從事中學體育教育10多年的老師説。 加分政策能選拔出體育人才嗎?這位體育老師告訴記者,事實上,很多有體育特長的考生並不會選擇“加分之路”。反而是很多家庭條件優越、學校有相關門路的考生,會選擇突擊搞體育加分。 北京某高校體育美育部主任宋老師説,從實踐看,體育加分既不能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也難以選拔出體育人才,日益成為一項“雞肋”政策。 體育加分何去何從? “體育加分日益成為少數特殊群體考生獨享的優惠,加劇社會不公。”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説。 有教育專家指出,當前,包括體育加分在內的一些高考加分政策隨意性強,“含金量”屢受質疑,亟須規範清理,砍掉不合理的亂加分,防止高考加分政策異化,損害教育公平。 據了解,江蘇、山東等已停止高考體育加分,但部分省區市對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資格的高考考生加分仍屢屢曝出過多過濫問題,專家表示,體育特長加分政策的負面效應大於正面效應。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