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調查:變味的“走出去”是該剎剎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0 07:3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一年百餘院團海外狂熱“鍍金”,搭錢沒人看?——變味的“走出去”是該剎剎了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白林)“金色大廳”一擲千金,觀眾手頭一堆贈票,登臺表演走個過場,“組團”包場砸重金,觀眾全是演員“扮”,回國稱“盛況空前”……

9日,文化部發出禁令,堅決制止國內藝術團組赴國外“鍍金”。近些年來,大力推動文化産品“走出去”是我國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然而,一些文藝院團和社會團體“鍍金”性質的海外演展活動日益嚴重。權威人士指出,長此以往不僅造成“文化浪費”,也損害國家藝術尊嚴,助長形式主義之風,此類演出風該剎剎了。

自娛自樂:燒大錢、包大廳、湊觀眾

“我國現在有些藝術團體,不管水準如何,一窩蜂去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快成為一種災難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譚利華等“吐槽”文化“走出去”的窘相。

2014年,由文化部組織的海外“歡樂春節”活動在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展開,“四海同春”“中華風韻”等已形成海外文藝演出品牌,受到廣泛歡迎。然而,也有一些藝術團組和社會團體,打著“文化交流”的名義,自費赴海外“鍍金”演展,通過炒作撈取名利,“囧”態頻現。

囧事一:“燒大錢、包大廳”。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2月到9月,中國到訪金色大廳的文藝院團達133個,其中有相當部分“只為海外鍍個金”,沒啥聲響,即使對方開出“天價”場租費,也要爭著上。

囧事二:“觀眾不夠演員湊”。“搭錢都沒人看,成了自娛自樂。”北京交響樂團團長譚利華直言,現在有樂團玩出新招。“一次走四五個團去金色大廳,一看底下坐得滿滿噹噹的,一個團演出時,其他三四個團的演員在底下坐著,這個團演完,下一個團再上去。還能錄下像,拿回國內,美其名曰‘很成功,很熱烈’。”

囧事三:一流院團變成“窮遊團”。一年多前,某地方民族歌舞團赴東歐訪問演出,演出行程倉促,海外接待方疑惑,“演出團是不是來旅遊,順帶演出的。”

“文化浪費”:部分地方院團走出去“四風”問題引人憂

專家指出,文藝院團走出去大把花錢卻未達效果,這是一種新型的“文化浪費”。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孟建指出,一些文藝院團急於走出去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與此同時,院團和機構往往對海外文藝市場認識不足,出國藝術團組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差。有的甚至不計成本,動用政府經費,借文化項目大旗,行私利之實,造成不少的“文化浪費”。

調查發現,一些院團的“走出去”之所以難如人意,一方面,不了解、不適應國際通行的演出季“預約制”模式,導致藝術産品游離于西方主流文藝演出市場之外。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陳光憲説,一般發達國家知名文藝院團的演出計劃排到2-3年後。而對初出茅廬的中國院團而言,“送戲出海”往往比較倉促,只有3個月到半年的策劃週期。“真正的文化‘走出去’,不是遊山玩水,更不是‘燒錢’走過場!”

專家表示,文化院團的“走出去”,應當掌握國際通行的渠道,進行文化資源投放,對國際流行文化的合作交流趨勢有所把握。

長期從事百老匯舞臺劇運營及代理的馬敏輝告訴記者,演出季“預約制”相配套的是經紀公司模式,由相關經紀公司簽約後安排院團進入主流演出季,包裝明星,翻譯文案及推廣等。但目前,真正採用類似方式進行“文藝公關”較少。

不允許把國家戰略變成撈取名利的溫床

近年來,國家藝術團體的精彩海外展演,為世界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扇窗,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正在上海參加夏季音樂節的世界級指揮大師迪圖瓦説,“音樂是無國界的,我們歡迎代表中國高水準的藝術團隊海外出訪。”

陳光憲等認為,文化走出去是國家戰略,不能變成個別人、個別團體通過炒作撈取名利的溫床。“變味的海外演出,損害的是國家藝術尊嚴,助長的是形式主義之風。”

中國要取得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匹配的國際文化地位,文化走出去依然任重道遠。文化部提出,堅決杜絕政府資助項目赴國外“鍍金”。未經文化部等同意,對國內藝術團組和個人赴海外的演展活動不予批准。專家表示,只有對文化領域的人、財、物等進行更加規範的管理,將資源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對“文化浪費”説不。

“走出去”最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對外文化交流政績觀。“只有向世界呈現中國最優秀的文化經典,才能贏得他國的文化認同和尊重。”譚利華説。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