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部分地區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叫好難叫座”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5 11:2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銀川7月15日電(記者 鄒欣媛)為緩解乾旱缺水地區農業生産高耗水與水資源緊缺的矛盾,寧夏近年來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截至去年底,寧夏已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65萬畝。然而,新技術推廣面臨土地流轉面積不足、經濟效益不高等難題,部分地區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叫好難叫座”。  

由於寧夏水資源短缺且農業生産大水漫灌較普遍,為提升農業用水效率,寧夏探索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通過利用設施和技術達到農業對水的高效利用,使有限的水能夠澆灌更多的作物,實現農業增産和農民增收。

據寧夏水利廳介紹,截至去年底,寧夏已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65萬畝。另外,中部乾旱帶發展高效節水補灌115萬畝。

推進高效節水技術後,部分地區農業生産向節水、增産、增收轉變。據了解,與傳統的土渠輸水和田間大水漫灌相比,採用管灌和微噴灌節水效果能達到20%至60%,畝均增收也在1000元左右。

受益的農民已開始逐漸接受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但新技術推廣仍面臨著“灌區群眾不願意”“一家一戶推廣不願意”等難題。

地處旱區的群眾願意接受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但灌區的群眾不願意。吳忠市同心縣水務局規劃計劃室主任于昌福説:“目前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面積約23萬畝,基本是在一直以來灌溉困難的旱作區推行。鋪設高效節水灌溉管道後,原來‘望天收’的旱地可以順利灌溉,當地群眾種植枸杞、圓棗等作物效益可觀,所以容易推廣。”

同樣的技術在灌溉水源相對充足的區域推廣卻並不順利。記者採訪發現,在同心縣的灌區,農民普遍排斥這種高效節水的灌溉模式,認為沒必要節水、上管道麻煩、後期還要管理。于昌福説,同心縣計劃是從今年開始在灌區嘗試,但推廣難度很大。

另外,村民對土地大面積流轉後推廣高效節水錶示願意,一家一戶推廣使用則不願意。“由於採用高效節水灌溉需要對土地進行集約化管理以實現其高效益,土地流轉後,由公司統一經營種植,農戶可以就地打工增收。”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萬畝供港蔬菜基地負責人馬生科告訴記者,一家一戶單獨使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投資大,管道最少一年、最多八年要更換,而且作物種植結構不同,灌水也不好協調。而且,寧夏絕大多數農田屬傳統種植零散經營,直接制約了高效節水灌溉的推進速度。

據了解,寧夏土地流轉的速度與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速度還不相適應。為進一步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寧夏正以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為前提,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逐步探索其合理的運行機制。

在加大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之前,寧夏嘗試培育種植大戶和農民合作組織,推進連片承包和集約經營,加快土地集約化管理進程。另外,寧夏還將嘗試解決高效節水灌溉發展中的管理和技術等問題,計劃依託科研院所、大中專學校和覆蓋本省區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立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服務體系,加強對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區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完善高效節水灌溉推廣後期的運行管理維護機制。

責任編輯: 曹樂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