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信用體系的內涵與外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5 12:32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關於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問題,《綱要》採用了廣義社會信用體系的定義。這是非常符合我國當前信用建設實際的,它既體現了我國自古以來對信用概念的理解,也反映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信用問題的基本特徵,是一個科學的論斷

    近年來,圍繞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內涵與外延、社會信用體系的作用機理、社會信用體系的總體框架與運行機制,以及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模式和路徑選擇等問題,各地區各部門在實踐中做了很多探索,學術界也有很多爭論。雖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對很多問題進行了明確,但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規劃,仍有必要對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並對一些模糊認識進行澄清。

    中西方對於“信用”概念的不同界定決定了中西方對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同理解。西方國家對信用的定義是從純經濟學角度進行的。我國《辭海》對信用的解釋則較為廣義,將其解釋為“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的信任”。綜合來講,在中文裏信用有三種含義:一是對他人或物品等的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的信任;三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即不需要立即付款或財産抵押擔保而進行價值交換的一種制度,多産生於貨幣借貸和商品(服務)交易的賒銷和預付當中。

    根據中文信用的定義,我們可以把信用劃分為經濟信用和社會信用兩個方面。經濟學意義的信用是指以信任為基礎,以按期償還為條件的交易關係和價值轉移方式,它形成交易主體間的債權債務關係。經濟信用形式有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和消費信用等。所有主體的經濟信用關係構成了市場的交易秩序。而社會學意義的信用是指人們在為人處世及各種社會交往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是一種基於倫理的信任關係,可以理解為我們平常所説的誠信。

    信任的基礎是信用,而信用的基礎是信息。市場主體的信用狀況可通過其信用信息、信用記錄,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度量。社會信用狀況主要通過市場主體的公共信用信息。披露的主體是公共管理部門、行業組織和社會公眾。經濟信用狀況則可通過其交易信用信息來體現,披露的主體是供應商、客戶、銀行等授信方,以及行業組織和徵信機構等。

    中西方不同的國情也決定了其信用體系要解決的社會信用領域的主要矛盾不同。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歷史較長,法制相對健全,社會誠信缺失問題已基本解決,或者已不是其社會信用的主要矛盾。因此,西方國家的信用體系主要是圍繞經濟交易展開的,屬於經濟金融領域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我國的國情則不同。一方面,隨著30多年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狀況已從供應短缺發展到産能過剩,買方市場普遍形成,在金融和商務活動中信用交易的比例越來越高,部分行業已接近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信用交易風險問題突出;另一方面,誠信缺失問題依然是我國社會信用問題的主要矛盾之一,必須在信用建設中予以重點解決。因此,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我國正在建立的是廣義的社會信用體系,包括了經濟交易信用、社會誠信、政務誠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領域。由於各地區、各部門對此問題的認識不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方向和進度。

    所謂廣義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一種有效的社會、經濟管理機制,它以道德、産權和法律為基礎,以信用制度為核心,通過對市場主體信用記錄的採集、分析、傳播、預警等功能,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信用信息不對稱的矛盾,從而懲戒失信行為,褒揚誠實守信,維護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而狹義的社會信用體系則是指作用於經濟交往領域的信用風險保障體系,主要解決信用交易的安全和效率問題,不包括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規範等誠信問題。

    關於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問題,《綱要》採用了廣義社會信用體系的定義。應該説這是非常符合我國當前信用建設實際的,它既體現了我國自古以來對信用概念的理解,也反映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信用問題的基本特徵,是一個科學的論斷。(商務部研究院信用與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 韓家平)

責任編輯: 肖磊濤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