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7月17日電(記者 袁汝婷、謝櫻)考生年年降,加分學生卻年年增;家長錢捐得多,孩子就能加分;一個武術項目加出十余種分;聲樂特長加分考生居然唱歌跑調……在擇校競爭日益激烈、錄取“唯分數論”尚未完全打破的當下,許多中考加分項目走向異化,亟待重拳整治。 考生少了“貓膩”卻多了 今年中考,北京、武漢、杭州、濟南、桂林等多地考生人數下降,然而,不少地方的中考加分考生人數卻持續飆升。 據統計,2010年至2014年,北京中考報考人數由10.2萬下降到8.9萬,加分人數卻從9000余人上升至15786人,加分考生佔全部考試人數近兩成。無獨有偶,今年武漢市中考報考人數6.24萬人創“十年新低”,而升學成績總分加20分、10分優錄項目卻增加5項,享受各項優錄照顧人數高達3681人。 “過去中考的擇校壓力較小,但現在高中擇校競爭性越來越強,勝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加分的評判標準相對比較主觀,彈性操作空間較大。這些因素是加分亂象背後最大的動因,也是為什麼越發達地區亂象越多的原因。”中央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説。 “拼爹”“水分”“一刀切”中考加分亂象頻頻 在考生人數下降的背景下,加分卻愈演愈烈,隨之暴露出的一系列加分亂象令人憂心: ——“拼爹”加分,“土政策”向“錢”看齊。梳理各省份加分政策,除多地對軍人子女、因公犧牲人民警察子女、華僑歸僑子女給予不同程度的加分優待外,亦有不少“地方色彩”濃厚的自選動作。如某省會城市規定,凡在該市投資500萬元以上企業家子女可降低一個分數段(即10分)錄取;還有城市規定引資100萬美元以上的僑眷子女,在重點高中統招生和配額生錄取時加2.5分,在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統招生錄取時加5分。 ——荒誕加分“水分”高。紛繁荒誕的加分亂象不斷見諸報端: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搖身一變就成了享受加分政策的“支邊軍人”;“滑幾步就摔一跤”的孩子,成了加分的滑冰特長生;因學校藝術節獨唱一等獎而獲聲樂特長加分的考生,唱歌完全不在調上……中考加分的灰色操作空間,滋生了大量“貓膩”。 ——少數民族加分“一刀切”。少數民族考生加分,這項各省份多年來普遍存在的常規動作近年也頻遭質疑。“有一次孩子回家一直吵著要把戶口也變成少數民族,還追問到爺爺家和姥爺家的根源,看能不能發現少數民族的細枝末節。”北京一位家長説,孩子班級統計的少數民族學生不在少數,“平時壓根看不出來,家都在北京本地,和其他孩子一起上課一起放學。” 亂加分有損教育公平亟待改革選拔評價體系 “公平是教育的生命線。中考對學生的考察應該根據分數和能力來配置,加分項目應該少而精,科學設置。如今很多加分被人操縱,客觀上為腐敗打開了方便之門。”湖南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學傑説,諸如“拼爹”加分、巧立名目之類亂象,本質是向富貴和權力階層傾斜,讓升學從某種程度異化為“金錢標準”和“權力標準”,嚴重損害教育公平。 記者了解到,在中考哪些項目可以加分、加多少分等問題上,不少省區市都有自由裁量權,這為權力尋租留下了機會。在有些加分項目上,判斷某個學生是否符合加分條件的標準和依據不明,完全取決於考官的主觀判斷,對加分項目的考核過程缺乏有效監督。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建議,破解加分亂象根子在於不能將學生的評價權交給行政組織,要引入第三方的權威評價機制,建立多元的、客觀的標準和專業的規範,“比如高中對於初中提供的加分學生要有嚴格的審核,一旦發現問題就下調選拔學校的信譽等級,才會形成制約。” 針對目前尚不完善的少數民族加分政策,儲朝暉建議,少數民族考生加分也不能“一刀切”。“對於確實偏遠落後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在考慮其教育背景和條件差距的情況下,可以加分。但對於從小就在發達地區接受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加分應該更加慎重。”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