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記者 趙仁偉)歷來是擇校“重災區”的北京,今年的中小學入學卻少了往日的暗戰和硝煙。據北京市教委通報,除了進民辦學校、寄宿制學校等入學方式,今年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93.7%。這表明,只要下決心,“權錢擇校”這塊教育改革的“硬骨頭”是能夠“啃”得動的。 義務教育階段擇校歪風,是教育領域一大頑疾。尤其在名校雲集的北京等大城市,每到入學季都是“拼權”“拼錢”的高峰期:家長們使出渾身解數,動用各種資源,只為那一紙名校的入學通知書。以權入學、以錢擇校的招生亂象,擾亂了招生秩序、損害了教育公平。 對於擇校,其實教育主管部門年年有禁令,但最終往往收效甚微。根子既在於缺少敢治的膽識和魄力,也在於缺少善治的舉措,最終利益難以觸動,擇校亂象成為頑疾。 取消廣為詬病的“共建生”招生方式,堵住“特權入學”的路子;實施統一入學網絡系統,削弱校長權力,擋住了暗箱操作的空間;由審計、紀委等部門介入招生監管,為招生腐敗設立“紅線”……北京市今年實施的這些措施劍指特權、刀刀見血。事實證明,只要有權的、有錢的搞不了特殊,大家共同遵守招生規則,招生秩序自然會好轉,擇校歪風自然會被遏制。 治理擇校亂象需要切斷權錢交易,更要標本兼治,根除滋生擇校的土壤。家長們之所以不惜代價、擠破頭讓孩子進名校,反映出教育發展長期不均衡、學校實力差距過大的現實。其實對家長而言,只要家門口有個不錯的學校,誰還願意捨近求遠去擇校?因此,治理擇校的根本出路,在於合理佈局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把每一所學校都辦成讓百姓信得過的好學校。同時,要通過深化教育改革,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導向,讓學生成才機制更加立體化、多元化。 治理擇校亂象還要持之以恒,防止反彈。畢竟,根除特權思想絕非一日之功,要加強監督,防止擇校風死灰復燃。同時,各地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少辦些為名校錦上添花的事,多辦些為弱校雪中送炭的事,讓每個學校都有特色、都能出彩。這樣,才有可能徹底杜絕擇校歪風,重塑教育公平。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