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題(記者 余曉潔、王笛)由國家航天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主辦的“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展”將於21日在香港科學館開幕,展出一個月。之後再赴澳門、內地部分城市巡展。所到之處,航天迷們有機會與嫦娥三號探測器1:1高倣真模型“親密接觸”。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玉兔”再次喚醒,但“問題依然存在”。“玉兔”故障能否排除?突破了哪些關鍵技術?年輕航天人是如何成長的?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副總設計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張玉花研究員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它頑強得驚人” 記者:國人一直牽掛著遠在38萬公里的“玉兔”。它最近怎麼樣? 張玉花:“玉兔”號1月開始出現機構控制異常,隨後“帶傷”進入在月球上的第二個夜晚。2月中旬,第三月晝來臨,科研人員想盡包括各種措施,呼喚“小兔子”醒來。就在人們覺得希望渺茫的時候,“玉兔”成功喚醒。它比我們預料的更棒更頑強。 “玉兔”的設計壽命是三個月。月球上一晝夜相當於地球上約28天。嫦娥三號成功落月以來,到目前進入了第八個月晝,我們希望取回不少科學探測數據、已超期服役的“玉兔”繼續創造奇跡。 “月面石頭多、個頭大,‘玉兔’在行進中受傷” 記者:“玉兔”是怎麼受傷的? 張玉花:難以預知的月面環境一直是嫦娥三號任務風險之一。探測器發射前,科研人員在北京、上海、西北沙漠開展了多項地面試驗。我院用火山灰模擬月表土壤,在多個試驗場進行月球車分系統模擬試驗。 即便如此,著陸區環境的惡劣程度依然超出了預料,簡直像個砂石場。石頭數量和個頭都超過國外資料中顯示的“平均每百平方米範圍內20厘米高的石頭約有4個”。專家的基本研判是,第二月晝期間“玉兔”號在行進中被石塊磕碰“受傷”。 記者:故障有可能排除麼? 張玉花:如果在地面,故障應該可以徹查、排除。但遠在38萬公里之外,而且幾個月過去了,“玉兔”的本體和機電設備反復經歷30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考驗,熱脹冷縮,電壓也開始降低,排障非常困難。 “突破多項關鍵技術” 記者:作為我國首輛月球車,“玉兔”突破了哪些關鍵技術? 張玉花:嫦娥三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的科研人員自主創新,付出了艱苦努力。“玉兔”突破了著陸器與巡視器兩器分離、月地間遙控操作、月面生存、測控通信和地面試驗驗證等多項關鍵技術,把中國探月提升到新高度。 為給運載火箭減負,“玉兔”和著陸器都進行了嚴格“瘦身”,從一體化設計到材料再到工藝,從單品到結構,能想到的輕量化方案都想到了。最後“玉兔”總重量控制在140千克。 “玉兔”駛上月面後不久迎來了第一個月午。根據回傳數據,同一時刻“玉兔”不同輪子間溫差竟高達150攝氏度。1月11日前後,“玉兔”第一次自主喚醒,表明成功突破了月夜生存技術。 “青年人在完成國家使命中鍛鍊成才” 記者:年輕航天人是怎麼成長的? 張玉花:航天是一個培養人、成就人的事業。參與載人航天、探月這樣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給年輕人極大的鍛鍊和激勵。比如我院9000多名科研人員中碩博研究生佔一半以上,單位努力營造愛護、支持、培養人才的企業環境。大家都“搶活幹”,現在“80後”有一大批已經成長為副主任設計師。 早在嫦娥三號任務2008年正式立項以前,我院就主動開展的月球車的預先研究,並承擔了“玉兔”八個分系統中有四個半分系統的研製。 嫦娥三號順利發射、成功落月,我第一時間收到在國外定居的同學、好友的祝賀。那是一種炎黃子孫在祖國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時的共同驕傲。現在我院正積極投入嫦娥五號任務中軌道器的初樣研製,相信不久的將來會給國人帶來更多驚喜。因為嫦娥五號將在月球取樣並返回地球。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