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安好——甘肅岷縣漳縣地震災區採訪手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23 16:0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蘭州7月23日電(記者 陳俊、張欽)有一種痛徹心扉並非沉淪哀嘆,有一種紀念苦難叫做走出苦難。連日來,記者在甘肅岷縣、漳縣採訪災後重建,深切地感到,在這片貧災疊加的大地上,如石頭、小草般堅強普通的災區幹部群眾,正在努力為明天撐起一片藍天。

    “未來的我:你好!我想你很帥、出名,有自己的家庭。你應該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騎著駿馬在奔馳,非常幸福。”這是岷縣十里鎮下莊村一位參加“暑期快樂學校”的9歲男孩張建強寫的作文。

    走進這所由8名大學生志願者開辦的“暑期快樂學校”,孩子們流暢地説著略帶鄉音的普通話,落落大方,圍攏到記者面前紛紛要求接受採訪。他們述説著“長大要當發明家,發明一種機器阻止地震和海嘯”等夢想,不斷發出銀鈴般的笑聲,如果不是周邊還有正在重建的房屋,根本感覺不到這是在災區。

    “孩子是災區的未來,他們不該籠罩在災害的陰影下,而應當快樂成長,放飛夢想。”來自西北師大的大學生志願者何凱鵬説。

    像這些志願者一樣,為了災區的明天,許多幹部、群眾吞咽苦難,努力撐起一片藍天。

    7月22日是岷縣漳縣地震一週年紀念日。一大早,岷縣梅川鎮永星村40歲的村支書包供同就帶著20多個村民下了山,到洮河岸邊的西江鎮取經,學習蓋抗震房的經驗。

    他們的身後,是機器轟鳴、一派忙碌的集中安置點。那裏,曾是村裏的一片墳地。包供同在地震中遇難的妻子,最初就安眠在那裏。在這座陡峭的高山之上,地質、建築專家反復勘察,適宜集中安置的地點就只有這面山坡了。為了早日重建,為了一村百姓的生命安全,包供同咽下淚水,帶頭遷走了亡妻的墳。

    7月22日一早,漳縣大草灘鄉小林村駐村幹部康轉紅像往常一樣,沿路走訪正在蓋房的受災村民。村民家中的狗不但不咬,還撲上來向她表示“親熱”。這位“80後”女幹部自2013年10月調任大草灘鄉司法所所長以來,就經常住在小林村的救災帳篷裏,經常是週五晚上回到縣城家裏換洗衣服,週六又趕回鄉里,她熟悉每家每戶的重建進展和特殊困難。大半年下來,她7歲的女兒接電話時,已經對她愛答不理。

    作為鄉司法所所長,康轉紅還需要經常在全鄉跑著調解矛盾糾紛,今年因災後重建引發的鄰里糾紛多了起來。她説,因為災區地方狹窄,一些鄰里會為下地基等起口角。她一趟趟跑去調解,説得最多的話不是法律條規,而是反復講“鄰里間不要計較眼前這點利益,要多想想明天,要是再遇到災難,還不得靠鄰里互相幫襯”?

    7月22日,災區沒有專門舉行大規模紀念活動,平靜得像往常一樣。漳縣張坪村的集中安置點上,受災群眾忙著給蓋好的房子刷塗料。岷縣公路沿線,運載建材的車流來來往往,路邊不時可見提著大包小包的群眾攔車,準備出門打工。樸實、訥言的百姓總會用“還能成”、“好著哩”等最簡短的話,“輕描淡寫”地帶過這一年的悲歡離合。

    其實,誰能淡忘地動山搖中陡然隕落的一個個鮮活生命和當日生離死別、死裏逃生的惶恐不安?生者安好,讓明天更好,才是對逝者最大的慰藉。

    在岷縣梅川鎮永光村,7個月大的“震後寶寶”後依娜,依偎在媽媽的懷抱中,衝著走上前來的陌生人直笑。她的身後,爸爸和爺爺正汗流浹背地蓋房,一座結實的磚混框架抗震房即將建成。到她記事時,她將生活在自己的新家,腦海裏不會留存災難、重建和帳篷的印記。

責任編輯: 宋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