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9”船7月23日電(記者 羅沙)“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在西北太平洋採薇海山區開展了今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6次下潛。新華社記者羅沙搭乘潛水器參與了本次下潛作業,這也是“蛟龍”號首次搭載文字記者執行下潛作業。 本次下潛作業中,“蛟龍”號于當地時間8時23分被布放入水,17時34分回收至母船甲板,最大下潛深度3351米,水中時間9小時11分鐘,海底作業時間5小時49分鐘。 “蛟龍”號本次在海底進行了近底航行,觀察、拍攝富鈷結殼和巨型底棲生物的高清視頻和照片,採集到岩石4塊、礫狀結殼1塊、水樣1個、沉積物插管樣品3管、海綿4個、海蛇尾4個、藤壺3個、海葵1個、海百合1個。 作業中,潛水器由西北向東南方向沿採薇海山北坡開展視像調查。調查發現當地地形坡度大,以礫石為主,偶見礫狀結殼及板狀結殼。由於水深大部分在2500米以下,這證實了富鈷結殼在2500米水深以下成礦差,並且地形坡度較大的區域不適於富鈷結殼成礦。該區域巨型底棲生物數量少,主要為海綿動物,但生物多樣性較高,除海綿外,還有海葵、珊瑚、海星、海蛇尾、海參、海百合、藤壺、蝦、魚等。 本次作業潛水器主駕駛唐嘉陵表示,在這次作業中,“蛟龍”號的爬坡高度超過1千米,並在複雜地形環境下成功獲取多個樣品,進一步證明了“蛟龍”號具備在複雜環境下進行高強度作業的能力。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