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登記改革的基層生態:寬進釋紅利 嚴管須抓緊

2014-07-28 08:51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字體: 打印

    2014年以來,中國官方圍繞著工商登記制度開展了系列改革,通過將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取消企業法人註冊資金最低限額、逐步將“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等調整,降低市場主體準入門檻。

    為了解這一系列改革的落地情況,中新社記者和多家媒體記者一起前往在本輪改革中動手較早的重慶,探尋改革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困難。

    打工仔回鄉 門檻降低釋放創業熱情

    “聽到消息我立馬辭職回家,準備資料”。封洪軍是重慶市巴南區檔君餐館的老闆,在2013年8月之前,他曾是北京神農莊園任川菜主管、在燕郊生態園等餐館打工十餘年。

    在這個期間,他多次動過利用自己一技之長結束漂泊在他鄉的生活回家創業,但是拮據的經濟條件和辦證照的不易等客觀現實讓他遲遲下不了決心。

    “2013年8月,聽家鄉的親戚説重慶正在試點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可以先領執照,再辦理食品衛生許可證,還可以不要錢辦公司,不需要驗資不説,創辦微型企業國家還補錢。聽到這個消息,我立馬辭職回家,準備資料、並迅速向巴南區工商部門遞交”,封洪軍回憶説,他從事餐飲業也有十多年了,知道以往要辦餐館光辦證照就需要很多程序,但這次他前後沒用到30天的時間。

    封洪軍表示,執照和公章到手後,自己一邊裝修、招工、購置設備,一邊向食藥監部門遞交了手續辦理許可證,裝修完成後,所有手續都辦齊全了,“餐館順利開業,沒有浪費一天時間”。

    封洪軍能夠在裝修的同時辦理許可證,則得益於“先證後照”向“先照後證”的調整。

    據介紹,為實行“先照後證”制度,重慶市工商局和11個區縣先行試點,除保留涉及“國家安全”和“公民生命財産安全”的50項前置許可項目外,其餘前置許可一律改為後置,切實降低了市場主體的籌建成本和準入門檻。

    封洪軍創業夢的實現源於重慶在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上的積極探索。2013年6月1日起,重慶在6個區縣和3個微企孵化園試點工商登記制度改革。2014年1月28日起,重慶市全面實施工商登記改革,比國務院《註冊資本制度改革方案》實施時間提前1個多月。

    事實上,在更早的時候,重慶市就已經開始探索降低註冊資本要求。2012年,重慶工商局出臺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37條意見,在西部率先試行註冊資本貨幣“零首付”、主體資格與經營資格分離登記等舉措,大幅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在此基礎上,該市以註冊資本制度改革為契機,全面實行註冊資本認繳制。正是這一改變讓許多資金拮據的創業者有了創業的可能。

    除了降低創業“準入門檻”,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另一個顯著作用是讓資金、許可證等不再扮演創業成功的核心要素,進而突出了“技術”等要素的分量。

    周馮銳鋮是原國家電網的副高級工程師,2013年4月他創立了重慶需求側能源管理有限公司,針對學校、醫院、政府機關和事業型單位辦公樓、大型商用建築和國營企業廠區用電進行節能改造。

    但由於註冊資本僅14.5萬元人民幣,這導致其在參與許多采購和招標時都缺乏競爭優勢甚至不具備參與資質。2014年2月,受益於工商等級制度改革的紅利,該公司的註冊資本從14.5萬元增加到認繳1200萬元。很快他的公司就爭取到了第一個節能改造示範性工程參與資格並驗收合格,成為當地唯一一個從微型企業發展起來的節能服務公司。

    “想想以前,我們連申報政府項目融資的機會都沒有”,周馮銳鋮表示,“是國家的登記制度改革政策給了我拿技術去換信任的機會”。

    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釋放政策紅利,讓無數個“封洪軍”、“周馮銳鋮”的創業熱情得到釋放。對於這一變化,一線工商工作者有著最直觀的感受。

    重慶市江北區企業註冊登記科副科長鄧玥表示,改革啟動後,其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以前每天的相關業務取號也就只有30個左右,現在每天至少有60個排號”。

    統計部門的數據也顯示出創業的火熱溫度。2014年1月28日改革實施至6月底的時間裏,重慶市共新設立各類市場主體11.05萬戶,其中企業3.81萬戶,同比增長27.56%。新設企業中97.49%是民營企業。同期,重慶市新設企業註冊資本達1444.32億元,同比增長112.91%,投資活力明顯增強。

    註冊資本認繳制等改革措施對企業的推動作用最為明顯。改革實施前,企業在市場主體總量中的佔比為26%;改革實施僅5個月,企業佔比就上升至27.32%,市場主體結構優化趨勢明顯。

    封洪軍透露,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後,他已經聘用了7名員工,目前月經營收入達到6萬餘元。周馮銳鋮也強調,融資已經不是他的公司的難題,目前不單單是銀行融資主動上門聯絡,民營資本也開始逐步選擇我們,“一步先步步先,改革帶來機會,我們搶佔了先機,從而走在了同行的前面,也讓我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個人的命運是時代變遷的風向標,封洪軍和周馮銳鋮等重慶創業者境遇改變的故事在全國更為廣泛的領域發生。

    最新數據顯示,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啟動以來,中國市場主體呈現出井噴態勢。3月1日以至6月30日這4個月裏,中國新登記註冊企業在三次産業數量分別為5.38萬戶、22.77萬戶和98.77萬戶,同比增速分別為72.1%、65.1%和82.5%。新增個體私營經濟成為解決就業的主渠道。截至6月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實有2.32億人,比2013年底增加1303萬人。

    這意味著隨著工商等級制度改革的深入,其釋放的創業紅利對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就業穩定的貢獻將持續顯現。

    多部門合作 配套政策決定改革深度

    在全面啟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同時,重慶市也致力於通過多部門合作推出了系列措施來服務於政策的落實,確保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據介紹,改革啟動以來,重慶市專門開了三次會議,統籌40多個許可部門做好跟進配套工作。重慶市外經貿委外資管理處處長蔣中全表示,配套改革必須跟上,否則工商作為先頭部門難以開展“集團作戰”。

    重慶市工商局註冊分局局長吳崗也強調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不是工商部門一家的事情,需要協同推進。在吳崗看來,各部門的配合不僅僅能起到為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服務的作用,還可以以配合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為撬動行政審批改革的支點,倒逼其他主管部門優化流程程序。

    重慶市市煙草專賣局法規處處長范濤講述了配合的重要性。范濤介紹説,煙草專賣的許可涉及生産、批發、零售三個環節。這次改革在前兩個環節仍是前置審批,但零售改為後置審批。今年3月接到工商登記改革方案後,他們成立了信息中心聯絡小組,確保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在煙草領域落實到位。

    除了管理部門在政策層面的對接,辦事部門在服務方面的對接也至關重要。記者了解到,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啟動以來,重慶市推行預約延時、執照郵寄、登記導辦、增設叫號系統等多項註冊登記便民服務措施,滿足改革後公眾創業熱情高漲的需要。

    在辦事窗口要求做到“三清、四辦、五心、六零”(即諮詢服務一口清、資料發放一手清、受理審核一次清;資料齊全馬上辦、資料不齊指導辦、重大項目跟蹤辦、緊急項目加班辦;耐心、細心、熱心、誠心、責任心;零推諉、零積壓、零差錯、零距離、零投訴、零撤銷)。改革實施以來,全市45個登記窗口當日辦結率達58.21%,三個工作日辦結率達92.89%,五個工作日辦結率達100%。三是主動簡政放權。

    為了簡化辦事流程,重慶市還推出了並聯審批的機制。在區縣試點推行工商營業執照、國(地)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及公章“多證聯辦、並聯審批”登記制度,建立“一表填報、一窗受理、多證聯辦、同步審批、限時辦結”工作流程,將整個辦結時限縮短為2-3個工作日。

    避免公眾片面理解政策也是改革穩妥推進的必要工作。重慶市介紹説,改革實施以來,全市未出現申辦“一元公司、萬億公司”等極端現象。新設立企業註冊資本規模分佈較為合理,與期末實有企業註冊資本規模分佈一致,表明對改革宣傳到位,社會公眾能夠正確理解改革政策,投資人認繳出資較為理性。

    而要想改革持續釋放紅利,相關的配套措施還須進一步完善。首先是政策層面的協調,重慶市食藥監局黨組成員石存玉表示,“先照後證”涉及法律法規配套問題。現在一些法律條文的描述還有“先證後照”的意思,因此必須加快法律的修改。

    企業家也呼籲更多的改革與現有的政策相對接。周馮銳鋮指出,政府一些領域的工程,很多民營企業還是很難參與公平競爭。另外,從小微企業自身來講,從銀行融資仍然有很大難度。

    問題公司顯現 寬進後須抓緊嚴管

    審批的後置和門檻的降低雖然大幅減輕了創業成本,但一些問題公司也隨之顯現。

    首先是和“取消註冊資金最低限額”以及“採取認繳登記制”相關的“一元公司”和天價公司問題。

    “一些企業的出資人是40歲,但出資年限卻是60年,有的乾脆寫100年”,重慶市江北區工商分局企業註冊管理科的鄧玥告訴中新社記者,“我們覺得這種做法沒有道理,但因為法律上對此沒有禁止,他們這樣申請,我們還不能不給執照”。

    “對於填100年的,我沒有辦法強行要求,只能勸説他改過來”,她表示,一些創業者之這麼做,可能是誤以為認繳制就可以不買單。但實際上,如果有一天公司資不抵債,哪怕沒到時限,他仍需要承擔相應責任。

    “先證後照”到“先照後證”的轉變也讓一些投機者浮出水面。鄧玥告訴中新社記者,目前一些企業為了能夠拿到營業執照,給我們提供虛假地址甚至是虛假電話,而且隨後根本不去辦理許可證,拿著營業執照就開始經營。

    她以交通運輸業為例表示,要從事交通運輸,必須至少有三輛運輸車輛,但有的企業甚至連一輛車也沒有,為了拿到營業執照就提供虛假信息,結果誰都找不到他們。

    鄧玥透露,從3月1日到7月中旬,當地交通部門就已經反映了13戶企業在辦理營業執照後未辦理許可證。她表示,在先證後照的業務辦理中,食品和餐飲行業佔比最多,如何讓食品和餐飲企業在辦理營業執照之後儘快辦理食品衛生許可證,讓美容院茶樓等儘快辦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防止疫病傳播,都是尤其值得關注的問題。

    除了專業領域的風險,超長出資年限和只辦營業執照不辦許可證所帶來的風險可能在更多的領域顯現,比如説銀行貸款方面,比如説一些辦理健身卡的公司就很有可能捐款逃走,讓老百姓吃虧。

    對於這種問題企業,鄧玥坦言監管部門既沒有權限去拒絕100年的出資年限,也沒有可能去追回一直不辦理許可證的營業執照,但她表示,相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並且開始針對性的調研尋求解決方案。

    鄧玥碰到的問題在多地都曾出現。據統計,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啟動首月,中國新登記“一元企業”就接近60家。與一元公司相對應的則是超長認繳時間以及天價公司。而這一點亦引發高層關注。

    在數輪聚焦于放權、降低門檻的改革後,中國官方開始對嚴管做出部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本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草案)》。

    該暫行條例建立了反映企業基本經營狀況的年度報告公示制度,並要求即時公佈股東出資、股權變更等信用信息,有關部門要對公示信息進行抽查。設立經營異常企業名錄和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制度,對不按時公示或隱瞞情況、弄虛作假的企業採取信用約束措施,在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等工作中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

    此舉顯示中國官方正在重構市場監管格局:將過去主要依靠行政審批把問題企業攔在門外的事前監管模式,調整為更多依靠建立透明誠信市場秩序讓問題企業曝光在陽光之中的事後監管格局。通過增加信息透明度,讓市場“劣幣”無處可循。

    按照這一思路,重慶在嚴管方面方面也有諸多探索。其中,較為引人注意的是,重慶在在全國工商系統率先成立了情報處,負責全系統情報信息的管理、指導、協調、督辦。突出情報引領,建成了集互聯網情報監測、情報分析研判、情報信息管理三大系統為一體的情報信息工作平臺,逐步實現了從靠舉報、等案源的被動工作方式,向搜信息、挖情報的主動出擊轉變。

    面對記者的好奇,重慶市工商局副局長單衍華介紹説,重慶市工商局新設的情報處只有七八名工作人員,但所用的電子取證設備比市公安局還先進。除了主動收集信息,情報處目前還有社會監督員,俗稱線人。上半年共蒐集各類情報1906條,案件轉化率達53.1%。

    此外,重慶還以信用約束為重點,建立“黑名單庫”、經營異常名錄製度,健全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對失信主體在經營、投融資、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

    重慶市工商局信用處處長張俊林介紹:重慶正擬出臺失信行為聯合懲戒規定,分為三個級別,一般、較重和嚴重,嚴重就進入黑名單。在聯合徵信系統中也將新設黑名單模塊,把所有部門的黑名單集中,依照法律對外公開。給公眾以足夠的信息。

    他透露,重慶下一步將採取四方面工作打牢“信用之基”。一是出臺《重慶市企業失信行為聯合懲戒規定》。明確企業失信行為分級分類標準和各部門對失信企業採取相應的制約措施,為建立制度化、規範化的部門聯合懲戒工作機制打下基礎。

    二是建立《嚴重失信市場主體黑名單管理制度》。將工商部門掌握的嚴重違法企業的納入失信黑名單,加大黑名單公開力度,對黑名單企業加強管理和制約。

    三是為公眾提供信用信息公共服務。通過互聯網、工商窗口和聯合徵信平臺三個渠道向公眾開放信用信息,為企業上市、投融資、招投標、評先評優、貿易往來等出具查詢報告。

    四是積極培訓信用市場。充分發揮工商職能作用,積極培育信用徵信機構和評價機構,鼓勵開發信用産品;鼓勵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使用信用報告等信用産品。(記者 周銳)

責任編輯:郭曉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