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下的小微企業樣本調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28 09:38 來源: 法制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左圖為重慶市江北區行政審批服務大廳內,工商登記窗口前,工作人員正在接待前來辦理企業註冊登記的市民。上圖為剛剛領到營業執照的重慶市民。

    一個“北漂”十多年的重慶小夥兒,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從兩手空空到成為一家餐館的老闆,月經營收入達到6萬元,還雇了7名員工。這個曾經的“北漂”,叫封洪軍。

    一個20多歲的原國企員工、副高級工程師,不甘於“一杯茶、一份報”的安逸生活,辭職後註冊了一家主攻“節能改造”市場的小微企業,成立時註冊資本金為14.5萬元,一年後,認繳增資猛增至1200萬元。這個曾經的工程師,叫周馮銳鋮。

    一名90後大學生,畢業後在沒背景、少資金的情況下,選擇了自主創業,他創立的互聯網公司,僅用了1年多時間,就從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40多人,從零業績發展到年産預估1000萬元的規模。這個90後大學生,叫劉真海。

    這不是一部虛構的勵志小説,而是三個實實在在的重慶青年實現的創業奇跡。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拼搏外,更主要的,都要歸因于一個共同的背景——重慶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

    先照後證“不浪費一天時間”

    今年1月28日,重慶市政府印發《重慶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從即日起在全市全面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率先全面實施改革的省市之一。

    事實上,很多重慶人享受這一改革紅利的時間甚至更早。從2013年6月1日起,重慶市就在6個區縣和3個微企孵化園試點工商登記制度改革。

    封洪軍、周馮銳鋮以及劉真海,便是成千上萬“第一批吃螃蟹”的重慶人中的代表人物。

    在開餐館以前,封洪軍一直在北京神農莊園任川菜主管、燕郊生態園等餐館打工,十多年的“北漂”生活,並沒有帶給他家的歸屬感、也沒能帶給他帶來穩定的生活。

    他説,“從事的餐飲創業是我多年的夢想,但拮據的經濟條件和辦證照週期較長的客觀現實,讓我遲遲下不了決心。”

    2013年8月,封洪軍聽家鄉的親戚説,重慶正在試點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可以先領執照,再辦理食品衛生許可證,還可以不要錢辦公司,不需要驗資不説,創辦微型企業國家還補錢。

    “聽到這個消息,我立馬辭職回家,準備資料、並迅速向巴南區工商部門遞交。”如今,提起當初的創業,這個瘦削身材的小夥子,還是滿面紅光,難抑興奮。

    作為重慶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受益者,封洪軍説,自己從提交申請、辦理執照再到開業,只用了不到一個月。其中執照申領的過程不到一週。

    在執照和公章拿到手後,封洪軍一邊裝修、招工、購置設備,一邊向食藥監部門遞交了手續辦理許可證,等到裝修完成了,所有手續也都辦齊全了,餐館順利開業,沒有浪費一天時間。

    2013年11月,重慶市巴南區檔君餐館正式開業。在迄今不到一年時間裏,餐館即已實現營業收入42萬元,月經營收入達到6萬餘元,並雇有員工7人。

    回首自己的創業路,封洪軍無比激動,“是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實行先照後證和微型企業的利好政策,圓了我多年的創業夢!”

    實繳改認繳“從十萬到千萬”

    重慶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除了實行“先照後證”制度,還有一項是實行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

    據重慶市工商局局長、黨組書記黃波介紹,早在2012年,該局便出臺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37條意見,在西部率先試行註冊資本貨幣“零首付”、主體資格與經營資格分離登記等舉措,大幅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

    今年在此基礎上,重慶市又以註冊資本制度改革為契機,全面實行註冊資本認繳制,有效減輕了企業資金壓力,市場主體對於資金的運用更加靈活。

    另一位“以小搏大”奇跡的締造者周馮銳鋮的創業成功,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於此。

    今年29歲的周馮銳鋮,是原國家電網的副高級工程師。雖然手中端的幾乎是一個鐵飯碗,且這份工作會令許多人羨慕不已,“但如果當撰寫各種報告、論文成了你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你還會認同自己的這份價值嗎?”周馮銳鋮對《法制日報》記者説。

    於是,渴望實現人生價值、滿腹創業夢想的周馮銳鋮,最終還是不顧包括父母在內的身邊所有親友的堅決反對,選擇了辭職。

    2013年4月25日,周馮銳鋮創立了重慶需求側能源管理有限公司。但是如果沒有重慶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他創業夢想的實現之路,恐怕也不會是一片坦途。

    “在成立之初,因籌建經費緊張,我在重慶市工商局的建議下,以微型企業的形式取得了營業執照,不但註冊資本金只繳納了14.5萬元,而且還獲得4.5萬元的創業扶持資金用於辦公室裝修,並獲得15萬元的創業扶持貸款,”周馮銳鋮説,這就保證了公司前6個月員工工資和備用金的充裕,借此才得以順利起步。

    周馮銳鋮的公司,是一個集技術研發、推廣、服務一體化的團隊,主要針對學校、醫院、政府機關和事業型單位辦公樓、大型商用建築和國營企業廠區用電進行節能改造。

    幸運的是,這個年輕人的創業,起步便趕上了各種政策紅利,尤其是在當下從中央到地方對節能減排的高度重視下,其節能技術的優勢很快便顯現出來。

    “比如,我們公司全資投建的重慶市渝北區第二人民醫院整體節能改造項目,投資約20余萬,公司承擔全部投資,以此與甲方形成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當月整體節能效果就超過25%,照明系統節能量更是達到了75%,平均每月毛利潤超過1.2萬元,兩年內完全收回成本。”他説。

    如今,周馮銳鋮的公司已帶動就業30 余人,且成員全部為5年內畢業的大學生。通過團隊的共同努力,僅2014年1月至5月,就實現營業收入87.6萬元,繳納稅收1.6萬元。

    2014年2月,在重慶市正式推出登記制度改革後,周馮銳鋮將公司註冊資本金從14.5萬元認繳增資到1200萬元,從而打破了原有小微企業難以在政府採購和招投標中立足的劣勢,成為爭取到第一個節能改造示範性工程參與資格並驗收合格的微型企業。同時,這也是重慶市唯一一個從微型企業發展起來的節能服務公司,公司實現了首次跨越式發展。

    “我們的所有改造産品全部為自主知識産權,重慶製造、重慶創造已經經常在被提起,而微企製造、微企創造則是我們這一代要去實現的夢想。”周馮銳鋮説。

    微企佔比八成“草根”受益明顯

    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黃波表示,由於重慶市將在校大學生納入微型企業政策扶持體系,極大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業熱情。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重慶市累計發展微型企業31.8萬戶,達到了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標。在享受財政補助資金的11.83萬戶微型企業中,全市創業大學生累計達1.64萬名,帶動就業近13萬人。

    在這1.64萬創業大學生中,90後大學生劉真海就是其中一名。2012年畢業的他,在沒背景、少資金的情況下,依然放棄來之不易的工作選擇了創業。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幫助下,2012年10月,他出資10萬元創辦了微企重慶軟晨科技有限公司,從事辦公系統軟體開發。

    很快,在發現微信這個商機後,劉真海的公司從2013年4月開始轉型,將經營項目轉向移動互聯網,大力發展微信服務、企業微信公共賬號等項目,幫企業在公眾平臺上實現更多功能。

    如今,劉真海的公司成立僅1年多,便已從開始的3人發展到現在40多人,從開始的零業績,發展到現在年産預估1000萬元的規模。

    説起自己的創業歷程,劉真海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以前經營場所是固定的,就是在哪註冊就只能在哪辦公,而且行業註冊分類註冊都有明顯規定,比如我們信息化行業,以前註冊地址如果註冊到居民小區就需要居委會、物業簽字蓋章等,改革後就無需這麼多流程,直接對高新企業進行放寬管理,不必再花那麼多時間走繁瑣的流程。”

    互聯網圈子裏有句話叫“互聯網時代無處不充滿奇跡”,而在重慶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和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背景下,劉真海們正走在創造奇跡的路上。

    據重慶市工商局統計,今年1至6月,全市新設立各類企業4.23萬戶、註冊資本1633.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74%和143.03%,在創下同期新增數量歷史新高的同時,其市場主體數也在全國直轄市中排名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設立的各類市場主體中,微型企業佔比近八成,“草根”人群受益明顯。

    統計顯示,目前重慶市微型企業解決了88.9萬個就業崗位,戶均帶動就業8人左右。而在享受財政補助資金的11.83萬戶微型企業中,有1.12萬戶微型企業已經發展壯大,佔發展總數的近10%。其中,939戶增加了註冊資本金,189戶註冊資本金增加到百萬以上,5戶註冊資本金增加到千萬以上。(記者余瀛波文/圖)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