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完成航段預定下潛任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28 20:24 來源: 海洋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當地時間7月25日和27日,“蛟龍”號在採薇海山區進行了2014年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5航次)第一航段的最後兩次預定下潛任務,本航段在採薇海山區的作業圓滿收官。

    7月25日,潛航員傅文韜、工程技術人員李寶鋼和科學家王春生駕駛“蛟龍”號,下潛採薇海山區。此次下潛最大下潛深度為2104米,“蛟龍”號在海底進行了近底航行,觀察、拍攝了富鈷結殼和巨型底棲生物的高清視頻和照片,採集到了數量眾多的樣品,包括2塊岩石、4塊結殼、8升海水、2管沉積物、3個海綿、2個珊瑚、3個海蛇尾、2個海百合、1個海鰓、1個蝦、1個海膽、1個海葵、1個海星,其中,綠色海百合樣品為首次採集。

    “蛟龍”號當日完成作業返回時,作業海區風浪陡增,達到5級的海況已是潛水器回收安全標準的極限。回收過程中,為潛水器挂纜的蛙人在大浪中跌落入水,後被及時救起。在各崗位人員的協力配合下,潛水器最終被安全回收至母船甲板。

    2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採薇海山北側山麓,完成了本航段最後一次預定下潛,再次取得多種海底樣品。此次下潛人員為唐嘉陵、鄧希光和高翔,最大下潛深度為5755米。這也是“蛟龍”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以來搭載科學家到達的最大深度。下潛作業共取得8升水樣、4管沉積物、1個海綿、數顆結核,拍攝了海底礦物和巨型底棲生物高清視頻照片,開展了800米測深側掃作業。

    在下潛作業結束之際,現場總指揮劉峰總結認為,在整個第一航段,“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本體技術狀態穩定,未出現新的技術故障,相關問題得到了及時解決;通過加強維護保養,布放回收系統技術狀態穩定;船舶各部門拼搏奉獻,確保了船舶正常運轉,有力保證了本航段有關任務的完成。

    自7月16日在採薇海山區開展首次下潛作業以來,“蛟龍”號11天內在海山的不同區域完成了8次下潛作業,體現了潛水器進行高強度連續作業的能力。通過這8次下潛作業以及去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在該區域的下潛作業,科學家詳細解剖了我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採薇海山區,對海山東、西、南、北四面的巨型底棲生物及其分佈規律有了詳細了解,履行了國際義務。

    據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介紹,該區域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優勢類群是海綿動物,主要分佈在採薇海山的南、西、北三面。海山東面的優勢類群主要以珊瑚為主,海蛇尾、海百合和魚類也是數量比較多的類群;在3000米~1500米水深段,底層海流和地形是控制底棲生物分佈的最主要因素。

責任編輯: 郭永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