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9”船7月29日電(記者 羅沙)“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9日在西太平洋馬爾庫斯-威克海山區開展了今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9次下潛,這也是我國首次利用“蛟龍”號在該區域開展海底科考。 據現場指揮部介紹,“蛟龍”號當地時間29日7時13分被布放入水,17時37分回收至甲板。本次最大下潛深度為2496米,水中時間為10小時24分,水下作業時間為7小時24分鐘。 本次下潛作業中“蛟龍”號收穫頗豐,共取得岩石和結殼8塊,沉積物插管2管,底層海水8升,珊瑚7個,海星、海葵、海膽各2個,海參、海綿和海百合各1個,同時拍攝了海底礦物和巨型底棲生物的高清視頻資料。 通過本次下潛作業,科考隊專家發現該海區2500米至1900米深度區間主要以岩石、結皮、沉積物和小結核為主。1900米至1620米深度區間坡度較小,板狀結殼與小結核相間出現。1620米至1600米深度區間地形平坦,全部是小結核分佈。1600米至1566米深度區間又出現板狀結殼。此外,該海區巨型底棲生物成帶分佈不明顯,珊瑚是最優勢的類群,尤其是在懸崖和一些巨石上成群出現。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