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策落實不力要追責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31 09:1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部分政策落實力度不到位、效果不明顯,出現“最後一公里”問題和“梗阻”現象。為堅決避免政策落實“打折”,要加大督查力度,排除地方利益干擾;要建立利益保障機制,發揮正面引導作用;要加強地方工作人員對政策理解和執行方面的培訓

    “各地區、各部門要構建常態化督查機制,加強上下聯動和工作協調,建立第三方評估制度,接受社會評議和監督。”近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國務院出臺政策措施推進情況督查彙報,並部署狠抓落實與整改,強調要強化責任、真抓實幹、務求實效。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為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國務院採取了定向降準、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等一系列定向調控措施,結構調整發生積極變化。但與此同時,部分政策落實力度不到位、效果不明顯,出現“最後一公里”問題和“梗阻”現象。有些地方重佈置輕落實,以文件落實文件,政策的實施和執行存在滯後性和行動偏差;部分幹部缺乏責任意識,不擔當、不作為,進行選擇性落實、象徵性執行。由於仍存在事權不清、權責不明、利益不均、機構重疊等弊端,一些政策的實施效果受到地方和部門利益牽制,遭到拖延應付等庸政懶政行為羈絆。

    一方面,中央要求地方政府簡政放權,通過放水養魚培育市場主體,激發市場活力,但由於“土地財政”等利益機制的存在,少數地方政府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行為的準則,而整體的利益調整會在短期內導致地方利益的損失。另一方面,在行為受到更嚴格的約束後,部分官員産生消極怠工心態,不當作為的少了,不願作為的多了,有些地方出現“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工作心態和鬆鬆垮垮、大而化之的工作狀態。此外,政策理解能力有限也是定向調控執行不力的重要因素。部分幹部經濟專業知識薄弱,對定向調控等政策理解不透,思維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導致工作方法簡單、措施乏力、效率低下,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針對這種情況,國務院三番五次發文要求加強監管、落實政策,但有時無法收到理想效果。比如定向降準措施,部分銀行通過虛構項目、借用身份、套取貸款甚至做假賬等方式,將資金投向高收益領域。要確保中央政令暢通、令行禁止,達到理想的調控效果,必須與督查工作嚴密配合,做到依法追責、限時整改。

    其一,要加大督查力度,排除地方利益干擾。通過責任追究、嚴肅問責等方式,堵住利益輸送管道,約束地方政府行為。在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還應破除政策措施落實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和強化政策落實的制度保障,提高行政效能,增加抵制政策者應付出的成本,促使政策落地。

    其二,要建立利益保障機制,發揮正面引導作用。比如針對“三農”、小微企業貸款收益低、成本高的問題,建立利息補貼機制;對於戰略性新興産業貸款風險較高的問題,建立信用貸款風險準備金制度,以保障銀行借貸資金安全。這些措施都能緩解銀行對定向貸款的抵制情緒,提升定向調控效果。

    其三,加強定向調控政策培訓,強化地方工作人員對政策理解也是督查工作的應有之義。地方工作人員是政策落地的關鍵環節,督導地方提升政策執行水平是政策落地的有效方法。對此,可在組織專家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時,通過督導地方政府建立定期培訓、教育機制等方式,推進定向調控政策全面落實到位。(趙梨淵)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