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督查組查到了什麼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9 08:5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國務院日前派出8個督查組展開本屆政府第一次全面督查——
國務院督查組查到了什麼

    ○ 部分地方部門和單位“走過場”、打折扣的現象依然存在

    ○ 落實政策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仍待打通

    ○ 當前各地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個別地方的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7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國務院出臺政策措施推進情況督查彙報,並部署狠抓落實與整改,強調要強化責任、真抓實幹、務求實效。此前6月底7月初,國務院派出8個督查組深入16個省份和27個部門,通過抽檢、座談會等形式,開展了一場參與度高、涉及面廣的督查活動。由於這是本屆中央政府第一次全面督查,被外界賦予了多重意義:它不僅事關新一屆政府勤政守信的政風,也是為推動已出臺政策措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經濟日報》記者通過相關部門了解到,從督查目標看,此次督查重點明確,主要包括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加快棚戶區改造、減輕和公平企業稅負等19項政策落實情況;從督查結果看,各地各部門推進各項政策措施雖取得積極進展,但也存在部分地方、部門和單位在落實政策時“走過場”、打折扣的現象;同時,部分省份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問題,也引起了高層高度關注。

    政策落實有“溫差”

    今年以來,我國圍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較高的措施。總體看,各地各部門圍繞這些部署,拿出了切實可行的對接措施,取得了明顯效果。但各督查組在督查中發現,要確保政策不因責權不清而被拖延,不因信息衰減而打折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國務院督查組的有關報告表明,從地方到部門到單位,“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仍待打通,“中梗阻”現象依然存在。

    “最先一公里”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好。督查組認為,各部門是承接國務院部署和任務的“第一棒”。若工作不到位,將直接影響到政策實效。督查組發現,許多部門落實中央部署積極性高,但不同程度存在協同性不夠、整體性不足等問題。最直接的表現,是部分已向社會公開承諾的工作,由於涉及多部門協作而未能如期完成;一些跨部門、跨領域的法律法規未能按期出臺。

    “最後一公里”受阻在督查報告中也被多次提及。部分省市直部門和地方縣市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策向下傳導滯後,執行力逐級遞減現象。有的對政策重視程度不一,工作推進不平衡、不協調;有的對政策存在模糊認識,甚至是錯誤認識;有的則乾脆照抄照搬中央文件、省級文件,沒有結合本地實際,致使政策無法落地。正因為如此,導致不少群眾對政策的好處存在感受上的“溫差”。

    “中梗阻”截留改革紅利、削減改革成效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從此次督查的情況來看,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門對改革政策措施搞“象徵性落實”、選擇性執行。比如,某部門對於26項要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權力,只下放6項,還有的部門則試圖通過政府內部審批或行政確權,來變相保留理性下放的非行政審批權力。華北某省在落實中央政策過程中,被指出配套政策具體化不夠,操作性不強,有“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的傾向。

    經濟仍存下行壓力

    各地各部門穩增長的政策措施,也是此次全面督查工作的重中之重。督查結果表明,當前各地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指標處在合理區間,結構調整發生積極變化,市場預期等方面出現穩中向好。但個別地方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督查報告指出,東北某省經濟此前長期依賴石油、煤炭等資源型産業,隨著宏觀經濟下行、資源約束增強,該省的結構調整壓力正在加大。今年一季度,其經濟增長明顯放緩,GDP增速同比回落近5個百分點,極個別縣市GDP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此類情況在某些中部省份也有存在。督查組認為,一些地方經濟增速已滑出了合理區間,應引起高度重視。

    經濟增長後勁不足和投資增速下滑尤其值得警惕。督查組通過對華北某省的督查,認為該省面臨經濟增長後勁乏力問題。在該地傳統經濟增長中,投資貢獻率佔到了相當比例。但由於投資項目成本大、融資成本高,導致項目推進資金缺口加大,增速也因此被拖後腿。在督查組督查中西部4省份中,出現了投資增速的同比回落。根據中西部4省份的統計數據,今年前5月,這4個省份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同比分別下降4.9、7.1、2.7、10.6個百分點,給當地經濟帶來較大下行壓力。

    事實上,經濟增速放緩並非毫無規律可言。督查組發現,從區域、産業、企業的維度出發,可以一窺其背後的奧秘。從區域來看,前期過度依賴資源能源實現增長的區域,如今增長出現放緩;而前期更多依靠技術、人才實現發展的區域,增速則相對較快。從産業來看,太陽能、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長較快,鋼鐵、煤炭、水泥等傳統産業則普遍增長較慢。從企業來看,有自主知識産權産品的企業增長較快,缺乏核心技術、産品為“大路貨”的企業較為困難。

    督查將常態化

    有問題不回避,發現問題要幫助解決。這是此次督查工作堅持的一大原則。國務院督查組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基礎上,也從各地各部門的實際出發,積極幫助給出破解難題的建議。

    督查組在向國務院彙報時表示,面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要實現年初定下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一定要把各地各部門的行動統一到中央整體部署上來,做到令行禁止。為此,督查組建議:首先,要加強對中央決策部署的宣傳貫徹,消除政策在逐級傳遞過程中的信息衰減,突破“中梗阻”,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其次,要建立政策措施壓力傳導機制,對不作為、“繞著走”的,既要依法依規追責問責,又要列出清單,明確時限、落實責任、逐項整改,兌現承諾;最後,創新督查方式,實現督查的制度化、常態化。既可圍繞系列政策進行督查,也可就單一政策進行督查,還可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總之,要以督查促各項政策落實,促改革紅利釋放。

    國務院督查組建議,當前首要任務是要讓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為此應從三個方面著力:第一,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以穩定市場預期和信心,並在保持定力中主動作為;第二,不斷提升宏觀調控的藝術和水平,加大精準調控力度,有針對性地出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第三,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加快破解民間資本進入相關領域的體制機制障礙,減輕企業運行的稅賦成本和融資成本。(經濟日報 胡文鵬)

責任編輯: 陳燕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