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改革,觀念需為政策托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31 12:30 來源: 光明網
【字體: 打印本頁

    7月30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中國的戶籍制度改革再次上路。但究其根源便可發現,戶籍制度改革的難度依然很大(7月31日第一財經日報)。

    經歷了計劃時代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隨著昨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的下發,終結了其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的使命,即將成為歷史,在《憲法》的框架內走入人權的平等時代,“農民工”這一特定時期帶有“歧視性”的稱謂也即將消弭,被人為割裂的城鄉二元結構戶籍管理步入統一時代,打破“農業”與“非農業”的政策壁壘,正如《新京報》社論所説,迎來“真正的平權時代”。

    但是,“稱謂”樊籬的打破相對容易,平衡附著在“農業和非農業”戶口之上的身份福利道阻且長,如李克強總理所説“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這就需要官民上下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固有的思維和固化的觀念。即就是説,戶籍制度改革,需要改變觀念來拖底。

    欣喜的是執政者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公安部副部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坦誠戶籍改革的難點之一,就是“許多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政策長期與戶籍直接挂鉤,難以剝離”。這一問題實質不在於之前的“農業戶口”,在於長期享受社會公共服務和福利政策的“非農戶口”身上,他們擔心的是“農業戶口”、也就是“農民工”“入市”會搶佔固有意識裏屬於自己的蛋糕,比如孩子上學、保障性住房等問題,會不會原來享有的優質資源被擠掉?當然,這份擔憂也不無道理,畢竟原有的“農業戶口”在城市呆不下去的時候,鄉村還有一畝三分地來保底,但“城市戶口”就沒有了退路。

    針對這一問題的憂慮,《意見》明確提出了“四項原則”,特別是第四條強調“統籌配套、提供基本保障。”意在解決後顧之憂。另外,有媒體提到戶籍制度的推進關鍵在資金,根據2013年7月,中國社科院發佈《城市藍皮書》稱,目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分別為17.6萬元、10.4萬元和10.6萬元,全國平均為13.1萬元/人。這一點上,無論怎麼説,“農民工”在城市所創造的價值與此不可同日而語,關鍵問題還是前面提到的思維觀念。

    社會和歷史的發展,離不開勞動這一最根本的原始行為,最基本的勞動力資源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第一生産力,當然,分工不同,擔當也有所不同,對於城市化進城來説,儘管科技無疑是第一要素,但是科技變現是要通過勞動來實現,那麼,這就關係到上層建築需要牢固的地基來托底的問題,否則,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由此回到“農民工”問題,長期以來倍受“歧視”的原因,在於他們城市中所從事的是最底層的工作,比如建築工人,比如環衛工,比如搬運工。可以説,是他們給快速地城市化進程拖了底,但城市人在享受各種優越福利的時候,卻對他們抱以“歧視性”的眼光。

    所以,戶籍制度的改革,從政策層面給了之前的“農民工”一個有尊嚴的“稱謂”,但是,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固化”思維,尚需觀念的與時俱進。

    首先弘揚“勤勞”這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樹立起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光榮這一最樸素的價值觀念;其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摒棄“唯利是圖”的庸俗觀,當前社會蔓延的“狼性思維、不擇手段取利”的論調嚴重玷污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倫理哲學。只有改變觀念,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扭轉之前的“戶籍歧視”,也就是説才能消除等級歧視的觀念,才能為戶籍制度改革的順利進行托底。否則,政策只是一紙空文,看起來很美,執行起來很難。(董國昌)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