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制度改革釋放紅利 經濟下行時促地方就業反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01 13:29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字體: 打印本頁

    註冊登記制度改革對穩增長作用有多大?

    來自吉林省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以來,註冊登記制度改革給該省帶來的就業人數高達39.7萬人,而在廈門,短短幾個月來也有13.8萬人實現了就業。

    經濟形勢在下滑,為什麼就業壓力不是太大?7月30日,吉林省工商局局長臧忠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主要是因為工商改革釋放了紅利,個體工商主體帶動的就業人數比較多,這在就業崗位上表現突出。

    制度改革帶動就業

    工商註冊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展開已有5個月的時間,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看,全國各省份在這段時間內,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速明顯上漲,明顯帶動了就業人數的增加。

    今年1月1日起,廈門市領先全國兩個月時間,全面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在廈門市推行改革的半年時間內,至少帶動了就業人數增加13.8萬人。期間,廈門市工商登記辦理時限由5個工作日縮短至3個,登記和備案申請材料分別由原來的14項和6項大幅精簡為5項和3項。

    截至6月6日,廈門市工商局新登記各類商事主體29904戶,其中企業14854戶(內資14622戶,外資232戶),個體工商戶15050戶。與2013年同期相比,商事主題新設量同比增長81.48%。

    廈門市工商局總會計師吳惠芬在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從當前的數據來分析,第三産業成為投資的首選,佔比高達81.92%,其中批發零售比較受歡迎,“整體來看,我們受益最大的就是服務業,從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的角度講,商事改革作用明顯。”

    不止在廈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在吉林實地調查發現,吉林省通過工商註冊登記制度改革,也帶動了當地的就業人數增加。

    根據吉林省工商局提供的數據,今年3月至6月,吉林省新登記市場主體10.6萬戶,新增註冊資本(金)911.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3%和74.5%。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新增市場主體中,第三産業佔比達到82.8%,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個百分點。

    當地官方表示,改革推行以來,至少帶動該省就業人數增加39.7萬人,是去年全年新增就業的69.6%。全省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5438戶,帶動10.1萬農民增收致富。

    改革後監管是重點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3至6月,全國新登記註冊內資企業125.74萬戶,同比增長67.77%。隨著公司最低註冊資本額的取消,民間資本的活力得到極大的增強,更多民眾投資實業,創辦了更多的公司企業。

    北京工商大學副教授陳敦認為,“大量企業的出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有利於緩解我國城鎮化所帶來的就業壓力。同時,公司最低註冊資本額的取消還會促進大量的民間資本投向新興産業和新型服務業,有利於我國産業結構的轉變,滿足因城鎮化而增加的對服務行業的需求。服務行業的大量增加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實現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向經濟持續發展的紅利轉變。”

    重慶和廈門兩個城市分別於去年6月份和今年1月份開始了註冊登記制度改革的試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儘管這兩座城市享受著改革所帶來的紅利,不過也依然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在廈門,各部門商事主體信息沒有完全實現共享,工商部門監管力量捉襟見肘,部門之間協調機制不夠通暢等問題開始顯現。

    而在重慶,改革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如果按照原來“先證後照”的模式,有些運輸企業首先要辦理許可證,之後才能拿到營業執照,之前的規定是交通運輸至少需要3輛車,現在改為“先照後證”後,有些企業連1輛車都沒有,根本不符合辦理條件也拿到了執照。

    當地工商部門相關人士表示,“有些行業,尤其是與百姓吃住相關的餐飲等行業,應該謹慎執行此項改革,有些餐館拿到營業執照後就不願意辦理衛生許可等。”

    實際上,上述問題集中在改革過程中的監管不力。為應對這一問題,重慶工商部門建立了 “黑名單庫”、經營異常名錄製度,對失信主體在經營、投融資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止。同時,在全國工商系統率先成立了情報處,負責全系統情報信息的管理、指導、協調、督辦,利用信息化平臺讓“寬進”和“嚴管”同步推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吉林省工商局將有計劃地對1元公司、3萬元以下公司和高於億元的公司進行跟蹤回訪,隨時了解公司進展情況,並適時進行數據綜合分析,在確保監管的同時,又為深入推進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提供有價值的樣本和參考依據。(記者 原金 李澤民)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