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當選國務院總理已滿500天,在過去一年半裏,他在國內離京視察了16個省市,行程上萬里;同期,他出訪海外5次,涉及15國,足跡遍佈了亞洲、歐洲乃至非洲大陸。在海外,李克強或帶去大批訂單,或變身“超級推銷員”,既採購世界的産品,也帶去中國的技術;在國內,人們更多聽到的是他推動改革的舉措,公眾越來越熟悉一個“劃定政府與市場邊界”的總理形象。 “市場化改革”是李克強的鮮明特色,不過,他的施政內容並不局限於此,有人曾描述為三個錦囊妙計,但也可歸納為李克強的“改革十策”。 第一策是“促放權”,簡政放權是李克強一年多提到最頻繁的改革舉措,無論是形容它為“當頭炮”還是“先手棋”,這都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牛鼻子”。在他看來,審批權改革就意味著對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對市場“法無禁止即可為”。不斷推進簡政放權,既是激活市場的切中肯綮之舉,也是反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 第二策是“惠民生”,民生疾苦是李克強視察或出訪常常涉及的話題,無論是中西部轉移的農業人口還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棚戶區居民,李克強的公開講話中,總不忘把這種民生情懷傳遞下去,督促各級政府以百姓為重、以民生為業。 第三策是“穩增長”,中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的新常態,經濟增速從過去的超高速增長蛻變為中速發展,這種趨勢雖是正常轉變,但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中央政府連續推出“微刺激”舉措,李克強更提出“合理區間論”,重新定義中國經濟“上下限”,為穩增長提供了戰略縱深。 第四策是“保就業”,它是合理區間的下限,更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李克強今年“兩會”時承諾的是保證新增就業崗位1000萬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就業從來就不是一個輕鬆的問題。而李克強開出的藥方之一,就是全方位扶持小微企業,它們是就業的最大吸納器。 第五策是“調結構”,中國經濟經歷高速增長後,也面臨較嚴重的結構失衡問題,它包括經濟結構、內需結構以及投資結構等層面。李克強提出調結構,要促進産業升級,但“主引擎”在市場,政府要做的是“助推手”,尤其是要放寬市場準入,尤其在醫療、養老、金融等服務業領域,交給市場辦。 第六策是“推創新”,今年春中國已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但中國製造的含金量仍大有不足。李克強最近給院士們算了用飛機模型換飛機的賬,這筆不划算的買賣也在激勵中國科技工作者,他們要用創新推動經濟向中高端躍升,這是中國發展的根本出路。近期國務院已經推出系列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力的舉措,建設一個能激活創新的制度環境。 第七策是“薦國貨”,儘管“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依然任重道遠,但在一些領域,中國的技術與産品已能進軍國際市場,中國外交開始擺脫“襯衫換飛機”的模式,進入“高鐵換牛肉”的新時代。此時,李克強變身“超級推銷員”,向世界推銷中國的高鐵、核電、航天等技術與裝備,最近他還答應一家企業向全球推薦中國的“雲計算”,這代表了中國的方向。 第八策是“曬家底”,這是指政府的信息公開。李克強上任之初提出“約法三章”,無論是新建樓堂館所,還是增減財政供養人員,或者是“三公”支出,只有信息足夠公開才能讓承諾不落空。如今,信息公開讓老百姓多了一條監督政府的渠道,政府的家底越清楚,幹部才會越清正、政府才會越清廉、政治才會越清明。 第九策是“求真話”,早在遼寧任職時,李克強就喜歡通過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分析當時當地經濟狀況,這在後來被歸納為“克強指數”,而這背後則是他希望了解經濟運行的真實情況。擔任總理後,李克強的求真務實之風更甚于前,不久前有企業家在座談會上因為有部長在場不敢多言,他坦陳“汗顏”,隨後他要求政府要給企業鬆綁,要讓市場主體説話,説真話,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 第十策是“督執行”,國務院再完美的改革舉措,如果不能落到實處,那麼市場也不會分享到紅利。所以,李克強任內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的同時,也盯上了政策的落實,甚至拍了桌子,只為了解決“政策不出中南海”的難題。不久前,國務院多路督查組奔赴地方,只為了解政策推進情況,他要求狠抓落實與整改,打破“中梗阻”,解決“最後一公里”,強調建立督查長效機制。 李克強的“改革十策”並非孤立的舉措,而是相互關聯的政策體系,它的效應也不止于“種瓜得瓜”,還追求一舉多得的效果,猶如一套改革“組合拳”,要打出一片中國經濟新氣象。(田享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